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184720
清代糕点的人文特征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6年第9期
    以北京为中心的京式糕点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几乎是至高无上的。满人入关,清帝建都,自满洲饽饽铺到后来满、蒙、汉等民族文化、民俗生活交融中出满汉合璧的大教饽饽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京式糕点兼容并蓄的发展轨迹。旧时北京的一些饽饽铺门外的招幌也大多是以汉、满、蒙等几种文字书写的。虽然早在明朝的时候,北迁的南方人就在京城开办有不少南果铺,但满汉饽饽铺始终固守着重视奶制品的饮食习俗。清代的饽饽糕点以此为正宗,以此为荣,它与中原的、南方的糕点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一座城市中,南北两派各行其道,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壮大。

    明清时代华北、东北的一些地区,名号各异的饽饽铺遍开城乡。清时,北京街面上又出现了满洲饽饽。至此,北方糕点业基本形成了满族、蒙族、回族、汉族等几大类型的糕点经营店铺,各具特色。

    满洲饽饽铺充分结合满族、蒙族人固有的饮食习惯,所制的糕点注重奶油的使用。如在奶皮中卷蜜糕及芝麻盐的奶卷;味道浓郁的软奶乌塔饽饽,以及芙蓉奶油萨其马等。当然,经营糕点行的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满族人、蒙族人,到了晚清的时候,行内已出现了不少满、汉结合的字号。

    清真糕点铺是由回民经营的,又称伊斯兰糕点铺。清真糕点更讲究配料与口味,糕点均用上好的素油(主要是香油),久负盛名。

    我们还要说的是南果铺。所谓“南果”即南方风味的精细面点,经营者来自江、浙、沪、闽、粤,他们带来了口味更为清新细软的美食。如梅花蛋糕、鲜藤萝花饼、龙凤喜饼、重阳花糕、太师饼、椒盐三角酥、杏仁酥、猪油夹沙蛋糕、方蛋糕、卷蛋糕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