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64744
煲法杂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7年第1期
     煲法是从古代瓦罐煮制法中演变出来的。早期曰“煲”者,多为广东人,近几十年来,随着广东煲饭、煲粥逐渐盛行,煲制烹调法也在全国广泛地流传开来了。煲有两种含义:一为烹调法,用文火煮食物,如煲汤、煲肉;一为炊具,如瓦煲、水煲等。

    煲制法,一般是指使用有盖的器皿(以前多数用瓦煲,现在质地多样),放入清水和原料(即汤码,包括主料和配料),加盖用慢火长时间煮制,并调以味料,使原料烹至酥烂、汤水浓香的烹调方法。《中国烹饪辞典》释曰:“用于汤菜,一般先将原料煎后,下沙锅,并下沸水、配料,以文火炖至软烂,调味供食”。

    煲汤是我国南方人特别推崇的。广东人煲汤,根据季节安排,一般可分为清煲和浓煲两种。清煲适用于夏秋两季,汤清润,味鲜而不腻;浓煲适用于冬春两季,汤芬香而味浓郁。

    近几年来,又兴起了一种料多汤少的“煲仔菜”,将易成熟的荤素原料配好后放入沙煲或黑釉煲、双耳彩釉煲内加热成熟,供客食用。或者将荤素原料加工至七八成熟,再装入煲中,上火加热至熟,上桌后热气沸腾,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
, http://www.100md.com
    煲法与煮法同出一源,大概是陶器出现并用于烹饪后最早使用的一种烹饪方法。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陶器诞生。原始人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变硬,不再变形,于是经过多次试验和探索,发明了陶器,这大约是发生在新石器时代。

    在陶器中煮粥、饭,米放在釜(或鬲)中加热,上面有盖以保温,下面有水作导热介质,温度均匀而稳定,这样煮出的粥和饭不会像以前一样夹生或焦糊,而且能够很快地把水煮沸或把食物煮熟,提高了烹煮的速度。由此,也使人类的烹饪历史由简单的烧法进入了煮蒸阶段。那时的陶罐煲法极为简单,以水传热直接把食物烹熟。后来,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煲逐渐从煮中分化出来,独立成宗,而对火候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

    用煲法烹肉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烹饪方法。如南朝时的“奥肉”,即指煲肉。到了唐代,由于饮食业的高速发展,“煲肉”的花色品种也随之丰富起来,如“煲猪肉”、“煲牛头”等。“煲猪肉”是将猪肉切成大方块,腌制后用缓火煮约三四个小时,再倒入瓮中。这种在腊月制成的煲肉,可以放置一段时间不易腐败。“煲牛头”选取嫩牛头,去毛烫洗后,加调料煮熟,把牛头切成手掌大的片,加香料入瓮中,以黄泥密封瓮口,然后再放在火上煲熟,其滋味如同熊掌。
, 百拇医药
    自古及今,煲法的应用与流行,与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一直乐于使用瓦煲有关。尽管中国炊具经过多少次变迁,而瓦煲虽然易破,且貌不华彩,但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原因在于它的特殊功能是许多现代化的金属炊具所望尘莫及的。瓦煲沙罐,具有导热慢、散热慢、保温时间长,加热时汤汁汽化少,无金属等异味,能保证菜肴的清正纯美等特点,用瓦煲烹制的菜肴,大都具有独特而美妙的风味。

    在广东,无论是街边大排档,还是在豪华的大酒店里,都可见到热气腾腾用瓦煲盛着的菜肴,这与广东人的饮食习俗有关。粤人的饮食不拘小节,并不以是否能登大雅之堂作为菜肴的标准,加之广东气候温暖,给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烹饪原料范围极广。这些都为广东煲制菜肴品种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广东的煲肴是丰富多彩、老少皆宜的。其瓦煲的种类也很多,有带把黑釉煲、双耳黑釉煲、双耳彩釉煲和汤煲,规格有大、中、小号,汤煲还有特号者,似罐,高身。煲肴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广东人善制煲馔,凡是用瓦煲烹制和盛装者都为煲肴。现在的煲肴已从过去的汤煲中派生出许多品种(有些菜品与江苏菜中的沙锅炖焖相似)。它用料广泛,款式繁多,味道各异,口感良好,深受各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百拇医药(邵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