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499785
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九——五味以和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7年第9期
     食物有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味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一般的人都会分辨。古代很早就懂得五味,这是因为国人有“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间,以味和之”的情结。

    中国古代重视五味,是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在前几讲中我们曾经论证过,中国人走上了粒食的歧路之后,是以粟为主食的。鉴于那时候的加工水平,粟既脱粒不干净,经常硌牙,又干涩难以下咽,于是先人们创造了将肉物与菜料一锅煮的羹。在油炒方法没有推行的时代,人们通过羹(之后浓缩为菜)来享用美味而得以“就”着粒食下咽。有了多变的滋味之后就使得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在商代之时,调味品主要是盐和梅,取咸、酸为主味,正如《尚书·说命》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赞美他的宰臣的话,意思是说,没有高明的宰臣参与治国就像缺少调味品的羹汤。到了周代,调味虽然少不了盐和梅,而更多的是用酱,这种酱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醯醢之类。

    上古有酸味的酱,叫做醯(xī)。醯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菹(zū)。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醯(jī)。腌肉腌鱼叫菹,有鹿菹、鱼菹等。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上古的肉酱叫醢(hǎi)。醢有多种:除醢(tǎn)醢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

    上古的羹有两种,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是饮用的大(太)羹。“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左传·桓公二年》)。另一种是调和了五味煮烂的肉羹。所谓五味,据说是醯、醢、盐、梅和一种菜。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葱,也可以是韭。另一说,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豕羹用薇。当时,咸与酸是羹的主要味道。

    葵即冬葵,是一种古代蔬菜,现湘、赣、川仍有栽培。《诗·豳风·七月》有“七月烹葵及菽”句。

    藿即豆叶。《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苦即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苦。

    薇,即大巢菜,一说是野豌豆。《诗·召南·草虫》:“言采其薇”。

    梅原产我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