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2年第6期
编号:12226319
《神农本草经》里的中药智慧——地黄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12年第6期
     地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又叫地髓,意指吸收地气之精髓,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据说,地黄在种植一年之后,土地都会变苦,要等到八年之后,才能再次种植,可见地黄的珍贵。

    地黄在《神农本草经》里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趺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地黄依照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为补益药,对阴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名医张景岳与熟地的不解之缘

    张景岳是明朝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善于用地黄,尤其是熟地黄,因此有个外号叫“张熟地”。

    有一次,一个叫王蓬雀的年轻患者来向张景岳求医。王蓬雀患了严重的咽喉肿痛,水都咽不下去,更不用说吃饭了,非常痛苦。由于他脑袋都肿了,晚上睡觉不能平躺,只好让仆人在背后靠着,才能勉强睡一会。很多医生都认为这是热毒造成的,就给王蓬雀开了清热解毒的方子,不料却越吃越重,最后只好向张景岳求助。张景岳观察了患者的病情,觉得他虽然表现的是热象,但却并不是有毒邪,而是肾阴虚。因为肾阴虚有时候会导致虚火上浮,表现出热象。因此,张景岳为王蓬雀开了一个叫镇阴煎的方子,其中主药就是大量的熟地。王蓬雀吃完一服药,第二天肿痛就全部消失了。

    滋阴凉血用生地

    我们现在用的地黄,有生地和熟地两种。《神农本草经》中说的“干地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