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7年第9期
编号:13082259
连岁秋收皆获美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食品与健康》 2017年第9期
     说到秋收,哪怕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城市的人,也会从心中油然而生一份喜悦,这大概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后辈精神DNA上的深深的烙印。

    甲骨文中的“秋”字有好几个版本,最初是只长须长足的蟋蟀。在上下结构的版本里,变为:上面是蟋蟀,下面是火盆。

    为什么是蟋蟀呢?因为蟋蟀只在春夏秋三季出现,《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所谓“夏虫不言寒冰”——到了冬天,蟋蟀就不见踪迹了。于是,先民们便用这三季虫来代表秋天。为什么要有火盆呢?因为按照当时已经较为丰富的农耕经验,秋收后要“焚田烧虫”。这样做一是可以把秸秆变成草木灰肥料滋养土地,另一方面也能够用高温把土里暗藏的虫卵尽数消灭干净,以防其来年春天跑出来危害庄稼。

    籀(zhòu)文时代,“秋”字则有点形声字的意味,左边是上禾下火,右边则是“龟”。“龟”,在那时读qiū,和“秋”的读音相近。

    篆文对“秋”进行了简化,没了虫和龟,只剩下了“火”和“禾”这俩零部件,调换位置变成了左火右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