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说“伏”
转眼间,一年过半,伏天到了。伏天虽然热、闷、燥,但孩子们是欢喜的。放了暑假,有空调、Wi - Fi、冰镇西瓜和随叫随到的外卖,打会儿游戏,看会儿短视频,再到群里聊会儿天。咻的一下,天就黑了。只要不去想没完成的作业,人生就是完美的。
戏曲里也有这样的唱词:“最厌三晴日当午,庄稼汉,懒扶锄;斯文客,不读书;佳人歇晌在碧纱橱。”看起来,我们真不能责怪娃娃们懒惰,毕竟这盛暑不读书是有据可考的人之常情。
秦时·以犬祭伏
那么,这伏天的“伏”是不是就取了天太热,需蛰伏在家避暑的意思呢?
关于“伏日”,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至《史记》。 《史记·秦本纪》云:“(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秦德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将伏日作为节令庆祝。有学者推测,《史记》所载的秦德公祭祀伏日并不是中国人第一次过三伏,而是秦作为封国,以天下共主周天子的祭祀制度为样板进行的“复刻”,意在从礼的角度完善国家制度。
秦人过伏日的主要目的是避暑气、禳热毒。《史记正义》是唐朝人张守节写的一本关于《史记》的注解类著作。书中写道:“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