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育儿》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13104
小心,别把工作压力“传染”给宝宝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家庭·育儿》 2010年第7期
     宝宝内心受到的伤害,就像钉在木桩上的一颗钉子,即使父母知道错了,开始尽量弥补,但是钉子拔下来来后木桩上还是会留下一个深深的小洞,那是宝宝心中隐隐的伤痛。

    前几天接待了一位女性求助者,一见到我,她就焦急地说起她女儿的情况,她的女儿很聪明,开朗活泼,一向爱说爱笑的,可是最近做幼儿园留的家庭作业题总是出错,讲一遍也记不住,而且更得胆小怕事,不爱说话了。夫人说话声音一大,她就吓得站在一边发抖,有时还掉眼泪。说到这儿,妈妈也开始落泪。

    我问:“最近一段时间,家里有什么变故吗?”

    “没有啊……”妈妈想了想又说:“我前一段时间工作压力比较大,领导把一项新项目交给我来做。我比较好强,总想做得好一些,可是这个项目我并不很熟悉,心里就着急,回到家就对宝宝没有耐心了,也没心思陪宝宝玩儿,看到她不能尽快完成幼儿园留的家庭作业就很心烦,不由得训斥,还打过女儿一巴掌。那段时间我是对女儿很冷淡,但是,现在工作顺利了,我心情也好了,又经常带女儿出去玩儿,还给她买喜欢的芭比娃娃,可是,女儿不像以前那样高兴地又蹦又跳的,总是默默无语。哎,都怪我!”

    {压力是“传染”的}

    1 压力“传染”之一: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宝宝

    很多父母,尤其是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努力,就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实力。面对贪玩、不听父母话的宝宝,他们往往感到很失望,担心将来一点儿也不像自己那样好强、上进。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宝宝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将来才能成功,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宝宝不能出类拔萃,自己就会觉得很丢脸。为了证明宝宝很优秀,证明自己行,父母就给幼小的宝宝施加学这学那的压力。

    2 压力“传染”之二:宝宝是实现目标的对象

    父母每天面对工作压力,为了把工作完成得更好,可谓是身心疲惫。想想自己当初要是好好学习,现在也许坐在高高位置上的就是自己了……哎,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宝宝身上了,只有让宝宝将来比自己强,才会有出息。于是,父母将重重的压力压在了宝宝稚嫩的双肩上……

    3 压力“传染”之三:通过惩罚宝宝宣泄情绪

    小陆上幼儿园大班,月底测验识字不及格。本来上了一天班就很累的爸爸看到这样的成绩,一怒之下揍了小陆一巴掌。结果小陆后来一看到生字就赶紧跑开,他对生字产生了厌恶感。其实小陆的父亲在潜意识里是通过打宝宝来宣泄自己在工作中郁积的负性情绪。

    在单位里总是感觉不如意的人,回家以后就容易把气撒在宝宝身上,甚至可能会显示出更极端的控制欲望,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宝宝在帮助父母满足心理的需求!但是受到伤害的是无辜的宝宝。

    我们的家长背负着各种生活的压力,怀着焦虑的情绪来教育宝宝,就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从而给宝宝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压力造成不良影响}

    1 宝宝变得敏感、多疑、恐惧不安、胆小怕事。

    我接待过一位17岁的中学生,他跟我说:“在我小的时候,有时候做错事,即使犯了很大的错误爸爸也不打我,可有时候我好好地在那儿玩,爸爸过来就给我两巴掌。当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慢慢地发现,当爸爸心情好时我怎么做都行,但要赶上他心情不好,我没干什么他就打我。每天,爸爸一回家我就先看他脸上是否有笑容,要是没有笑容,我就开始提心吊胆,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只是呆呆地站在一边,生怕惹着爸爸,又遭到一顿暴打。”家长喜怒无常,宝宝就会担心遭到打骂,由此而变得恐惧、敏感、胆怯、畏缩。长期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宝宝的性格也会慢慢变得扭曲。

    2 让宝宝无所适从,缺乏自信。

    由于过分焦虑,我们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总是追求想象中的完美目标,特别“善于发现”宝宝身上的小缺点,而且容易把它放大。宝宝有点调皮,就怀疑他是“多动症”;宝宝经常“慢一拍”,就认为他是“笨宝宝”。宝宝时时处处都在不断地受到批评指责,就会无所适从,慢慢地自信心也就丧失了。

    有这么一个心理测验:心理学家把宝宝分成A、B两组,分别考他们同样的题目。过了三天,再次去那所学校。先告诉A组同学:“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写吧!”

    又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这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受到责备的一组,成绩很不理想。

    原来,自信心是鼓励出来的。

    3 令宝宝形成外在评价系统。

    父母的脸是晴雨表,在宝宝的内心中,评判是非与好坏的标准就是根据父母的面部表情。宝宝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先看父母的脸色,先判断父母是否高兴再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宝宝从小习惯了观察家长的表情,长大后,也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从而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更不会拒绝别人,不会对别人说“不”,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的内心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恶化亲子之间的关系。

    随着宝宝的成长,我们对宝宝由担心慢慢地转变为不放心、不信任,所以总想把宝宝控制在自己的视野之内,但又因焦虑过度,不注意方法,不是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而是采用简单、暴力的办法解决问题。这些做法只会让宝宝离我们越来越远,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从小父母与宝宝没有建立好亲密关系,宝宝长大后,会由恐惧父母开始渐渐疏远父母,如离家出走;或者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感觉不到家的温暖,长大后会渴望得到情感补偿,如出现早恋现象;再有,如果宝宝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全方位的照顾,缺少被爱的幸福感的体验,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便很难理解如何去爱别人。这样的宝宝一般表现为比较冷漠无情。

    {排除压力呵护宝宝}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已经看到,把焦虑转嫁给宝宝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那么,怎样避免这些现象发生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尊重宝宝,给宝宝发展的空间。

    我们之所以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宝宝身上,是因为没有把宝宝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而是把宝宝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了为自己争面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的对象和工具。如果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宝宝,就会明白宝宝是在犯错、改错中成长的,从而能够宽容地理解宝宝出现的问题。

    如果我们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宝宝,就会惊喜地发现宝宝竟有这么多的优点;如果我们耐心地倾听宝宝内心的感受,尊重宝宝的个性,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宝宝,留给宝宝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宝宝真的会发展成完善的独立人格!

    2 别把工作压力带回家。

    如果工作给了你很大的压力,请在进门之前,脱下你的工作制服,并对它说:“离开我,我现在要做回一个好丈夫(妻子)、好爸爸(妈妈),我要把爱带回家!”身份的转换,能让自己快速脱离进家前的烦恼。

    3 家长先要“自我成长”。

    我们做父母的普遍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宝宝,但是,如果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宝宝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注重自身的成长,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焦虑。并且,因为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宝宝的成长。如果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事业有成,也就为宝宝树立了标杆,对宝宝是一种无声的积极影响。

    小贴士:家长调节情绪、应对压力的五个小方法:

    1、合理宣泄:在重压下,会让人感到胸闷、喘不过气来,那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出来,不妨哭一哭、喊一喊或是找人倾诉,以排解心中的压力。

    2、转移注意力:这是很多人面对压力时会采取的方法,诸如:逛街、睡觉、听音乐、运动等。只要你喜欢,转移注意力可以暂时让你减轻压力。

    3、做最坏的打算:人有压力,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担心事情做得不好会造成什么后果。当我们已经有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就会发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压力自然而然就随风而去。

    4、自我暗示:把好的信念植入心中,你会感到内心的能量在不断扩充。但要注意暗示语要简短肯定,如“再大的压力也难不倒我”、“我一定能行!”,这样的心理暗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消除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5、升华:情绪是有能量的,化压力为动力。正确处理压力不是逃避压力,而是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不断发展。

    当我们把阳光种在心中,就会为宝宝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收获的肯定是宝宝阳光灿烂的微笑和乐观自信的心态!, 百拇医药(何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