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段主要是打基础,教学生简单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审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学生只有读懂题意,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规范的答案。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科,主要对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学会审题是学生做对数学题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做题时,很多学生往往都是扫一眼,就开始提笔写,结果错误百出,正确率很低。当学生对题目的意思都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就开始运用自身以往的经验和思维定式盲目做题,又怎么会得到正确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下文将从认真读题、复述题意、叙述思路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提升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一、认真读题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不是大声地朗读出来即可,还需要学生动脑子,边读边想。“读”的目的是了解题意,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认识的字很多,读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还需要教师进行范读,并一边读一边为学生解释,帮助学生了解题意。在初读之后,教师需要根据题意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思考,如:“这道题一共有几问?问题的对象是谁?”等等,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除了以上两点,在读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画关键字的习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在断句、理解词义上相对欠缺,所以会产生会错题意的现象,在审题时,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题思路。如:小动物排队,小狗前面有4只小动物,后面有6只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在读这道题目时,学生首先需要大声读题,然后圈出问题的对象“小动物”,之后再次读题,圈出“小狗、前4、后6、一共”这些关键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通过画图辅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画一个三角形表示“小狗”,在三角形的左边画4个小圆,三角形的右边画6个小圆,由此也可以通过画图展示写出算式4+6+1=11(只),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复述题意
在读题之后,安排学生复述题意,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对题目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信息归纳能力。因此,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示意法复述题意,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和概括。比如:一段人行道长18米,在人行道的起点处先栽一棵树,接着每隔3米栽一棵树,这段人行道共栽了几棵树?在给出题目之后,我安排了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示意图表现出来。这名学生首先画了一条直线,在直线的底部标上18米,代表人行道的总长度,然后在人行道的起点处画了一个圆圈,代表所栽的树,之后相隔一段距离,也就是3米再画一个圆圈……
在画的过程中,该学生归纳出:这道题要我们求解的是18米的距离有几个3米,再加上起点处的1棵树,问题问的是在人行道栽的树的总棵数。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复述题意,既能够考查学生对题目信息的归纳和分析能力,也能了解学生对题意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审题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复述题意这一步骤,让学生在题目的复述中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不断地促进思维逻辑的发展。
三、叙述思路
数学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一点体现在数学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思维的运转上。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数学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买菜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我受买菜这一生活现象的启发,为学生创设了情境:“3千克白菜的价钱等于4千克萝卜的价钱,1千克白菜8角钱,1千克萝卜多少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要求学生运用等量替换法解决問题,安排了一名学生叙述思路:1千克白菜8角钱,3千克白菜8×3=24角=4千克萝卜的价钱,那么1千克萝卜的价钱就是24÷4=6(角)。这样让学生一边表达思路一边列算式,不仅帮学生理清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还促使学生体验了整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多多为学生提供叙述思路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亲历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审题作为解题的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表达和思考,从而驱动学生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正确规范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生容.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5)., 百拇医药(甘梦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学会审题是学生做对数学题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做题时,很多学生往往都是扫一眼,就开始提笔写,结果错误百出,正确率很低。当学生对题目的意思都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就开始运用自身以往的经验和思维定式盲目做题,又怎么会得到正确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下文将从认真读题、复述题意、叙述思路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提升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一、认真读题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不是大声地朗读出来即可,还需要学生动脑子,边读边想。“读”的目的是了解题意,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认识的字很多,读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还需要教师进行范读,并一边读一边为学生解释,帮助学生了解题意。在初读之后,教师需要根据题意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思考,如:“这道题一共有几问?问题的对象是谁?”等等,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除了以上两点,在读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画关键字的习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在断句、理解词义上相对欠缺,所以会产生会错题意的现象,在审题时,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题思路。如:小动物排队,小狗前面有4只小动物,后面有6只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在读这道题目时,学生首先需要大声读题,然后圈出问题的对象“小动物”,之后再次读题,圈出“小狗、前4、后6、一共”这些关键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通过画图辅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画一个三角形表示“小狗”,在三角形的左边画4个小圆,三角形的右边画6个小圆,由此也可以通过画图展示写出算式4+6+1=11(只),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复述题意
在读题之后,安排学生复述题意,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对题目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信息归纳能力。因此,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示意法复述题意,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和概括。比如:一段人行道长18米,在人行道的起点处先栽一棵树,接着每隔3米栽一棵树,这段人行道共栽了几棵树?在给出题目之后,我安排了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示意图表现出来。这名学生首先画了一条直线,在直线的底部标上18米,代表人行道的总长度,然后在人行道的起点处画了一个圆圈,代表所栽的树,之后相隔一段距离,也就是3米再画一个圆圈……
在画的过程中,该学生归纳出:这道题要我们求解的是18米的距离有几个3米,再加上起点处的1棵树,问题问的是在人行道栽的树的总棵数。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复述题意,既能够考查学生对题目信息的归纳和分析能力,也能了解学生对题意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审题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复述题意这一步骤,让学生在题目的复述中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不断地促进思维逻辑的发展。
三、叙述思路
数学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一点体现在数学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思维的运转上。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数学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买菜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我受买菜这一生活现象的启发,为学生创设了情境:“3千克白菜的价钱等于4千克萝卜的价钱,1千克白菜8角钱,1千克萝卜多少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要求学生运用等量替换法解决問题,安排了一名学生叙述思路:1千克白菜8角钱,3千克白菜8×3=24角=4千克萝卜的价钱,那么1千克萝卜的价钱就是24÷4=6(角)。这样让学生一边表达思路一边列算式,不仅帮学生理清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还促使学生体验了整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多多为学生提供叙述思路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亲历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审题作为解题的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表达和思考,从而驱动学生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正确规范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生容.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5)., 百拇医药(甘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