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0年第1期
编号:12048895
“南锣”的主角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东方养生》 2010年第1期
     和霈约好下午会面。今天我们的行程锁定在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南锣鼓巷”。霈在杂志社工作,十足的80后潮人。平时一有机会碰头,她总是或多或少和我提起“南锣”——街道如何如何摩登,店面如何如何前卫,小吃如何如何精到。她眉飞色舞的表情,谈及它手舞足蹈的动作——“南锣”似乎成了一个当下文艺青年默认的聚集地,一个不经意问就会上演好多故事的魔幻舞台。“南锣”究竟“长”成一个什么模样?

    北京已过立冬。上周一场大雪后,空气和树木,行人都显得肃穆了许多。我们穿过了好几条水泥灰墙夹道的矮胡同,想象“南锣”依旧“胡同”的后缀,不免生起说不清楚的困惑来。

    霈说快到了。右手边一座大楼像是学校的门面,仔细看——“中央戏剧学院”。门口结伴出行的女学生:穿着文艺的,时尚的,卡哇伊的,都向一个方向涌去——“南锣到了!”霈幸福地自说白话。刚才那群中戏的学生顿时不见,隐没在一巷子的“红男绿女”中。

    Tips:“南锣鼓巷”北起鼓搂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旧城保护区之中,近几年来,商铺,Pub,Care一涌而八,成为了各类时尚杂志关注报道的对象。在普天下的文艺小青年的心目中地位显著
, 百拇医药
    尽管天气清冷,“南锣”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窄窄的胡同把人潮合并成错错落落一条细长的纵队。人潮里“花样”十足:有手持相机,左顾右盼的南方游客;戴着平光眼镜,扎着冲天马尾,三两簇拥的“血拼”一族;刚刚放学回家,熙熙攘攘,挎着一抹色书包的中学生;早上才放下行囊,戴着黄色鸭舌帽的一行外地旅行团;透过老漆木窗。隐约看到正在思索着什么的洋面孔。

    霈显得很兴奋,她好像总是正经历着一个个未曾发生过的奇妙片刻。她从一个个店门里走出来,又钻到另外一个个的小店去。这些店面一个紧接一个,应接不暇,门面窄小,但都别有洞天。不同干大商场的大“Brand”,没有规范限制,想象力空前的自由。店面的空间限制不了个性的释放:漆成鲜明湖蓝色的门窗,连墙面,桌椅都配套成一个色系的饰品店;把热带雨林搬入店铺,还特意请来棕榈质地的装饰毯。养上一两只小动物的服饰店,身临其境。还真分不清自己的地理位置了。逛“南锣”的小店,就像随时随地要接受下一个冒险一样——请记得他们有一种冷不丁就能把你带到另一个时空的看家本事呢。
, 百拇医药
    我们是“南锣人”

    “南锣”究竟“长”什么模样?也许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在这里生活的“南锣”人。

    莲1984年生。双子座

    ——“有些东西你已经割舍不掉了。”

    四个月前,在“南锣”开了自己的“如洗”服饰店,,莲原先是学音乐的,刚来北京的时候在杂志社还做过编辑,后来为了自己的梦想——“有个属于自己,并能自己设计衣服的服饰店”,她辞去了收入颇丰的工作。扔掉公文包,跑出冷气间,她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好奇地问她:“要是某一天,过去老板要你回去做,工资涨上好几倍。你愿意回去吗?”她微笑:“不会。我觉得现在生活得很好,即使累,也很开心啊。我有一群定期会跑到我店里光顾的老朋友。拥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自己制作衣服。关键是有些东西你已经割舍不掉了。…‘那要是让你转去新街口开店呢?”我接着问,“为何要搬出‘南锣’呢?我还没来北京前就知道这里,这里的文化氛围恐怕是其他地方都不好企及的。”她又微笑着望着我,“我希望在这里打出自己的牌子,到店里光顾的朋友哪怕不买衣服,过来坐坐聊聊天就很开心。”
, http://www.100md.com
    乌拉1974年生,狮子座

    ——“你能找到比这里更年轻、更文艺的地方吗?”

    圈内人都叫他“二叔”。“二叔”是“南锣”首批“开山族群”之一。三年前,他从内蒙来京。在“南锣”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那时候,这里才有两三家店面,都以Ccffe、餐厅为主,而如今这里热闹得都不能再多塞一家店了。”二叔先前开的“沙漏”咖啡,生意相当好,在网路上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朋友很多。其中,不乏海外的洋朋友。几个月前,他转过来做“华夫饼”,生意比过去还要火爆。不过,他希望以后还是继续开Cafe。“你要知道,还是Care好,朋友都能来聚聚。有那么一个地方,周末啊,空闲啊,他们能想起来。”“那为何你当时选择‘南锣’呢?”“为何不呢,你能找到比这里更年轻、更文艺的地方吗?”徐大伯1950年生

    ——“还是有感情了。”

    大伯祖祖辈辈都在“南锣”住。小时候,就听爷爷说,那时候这条街上每天都能看到大臣上朝的场面。“那么,您喜欢‘南锣’的感觉吗?”,“有感情了,每天我都会来这里转转,遛个鸟。如今。在这里的老北京越来越少,你看街上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那您想搬走吗?年轻人很多,会不会觉得闹?”“还是有感情了。这样也很好,我今天一天就接受连你在内的三拨人的采访。你说我要也搬走了,以后谁来和你们讲这里的故事。好多老北京把房子重构,租给了生意人,其实也挺好,你看现在这里多热闹,可是房子拆了,又装修什么的,老房屋结构破坏了,很可惜啊。”

    华灯初上,离开“南锣”的时候,霈已经“收获颇丰”。站在“南锣”的出口回首望去,暖洋洋的灯光下烤红薯冒去空中的香气。人群汇成流动的影像,安静的,缓慢的,仿佛已经是多少年来养成的某种惯性。刚才那群中戏的学生,此刻也许在某家点心店前排着长队,或者在Care里点上了杯“蓝山”。这里,“南锣”的巷子里,每天成百上千的人流,主角却默默在更换,过去的,现在的,往后的,年轻,年老,国内,海外,下一个,会不会是你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