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8189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东方养生》 2011年第3期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按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的说法:“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在传统医学里,胆是六腑之一,其功能和果敢、勇气相关。现代汉语里还保留着这种观念的许多遗址,例如我们说胆识、大胆、心惊胆战,等等。唐代的医家孙思邈对诗人卢照邻说:“胆欲大而心欲小。”不知他说的是健康原则还是人生道理?

    三国的姜维,死后解剖,人们发现他胆大如斗。侯景叛乱,李瞻起兵讨伐,不幸被俘,拉到市中行刑,先断手足,再破出胆肠,他居然谈笑自若,后来一看,原来他胆大如升。英雄豪杰,最要紧的就是胆识过人,气贯长虹。《北史》说李标身高不满五尺,性果决,有胆气,临敌时一马当先,人皆避易。皇上因此感叹说:“但问胆决如何,何必要须八尺之躯也。”当然,身材魁伟更好,因为另一种表扬是说人浑身是胆。王雅在战斗中连斩九个首级,被誉为“举身皆胆”;赵子龙孤身入敌重围,来去自如,刘备夸奖“子龙一身是胆”;战场之外,赵璧犯颜进谏,也被元世祖称扬:“秀才浑身是胆耶?”

    胆量不足,万事俱休,不会有什么出息。曹操评论袁绍,说他“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成不了大事。后魏的崔宏出守并州,当时,并州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蹂躏,他不担心,轻松地说:“胡人虽多,没有猛健主将,可谓千奴共胆。”千人共用一胆,这话轻蔑已极;然而还有更轻蔑的:闻风丧胆。《宋书》说太学生魏准参与拥立竟陵王萧子良,事败,召他入官审讯,不料他已经忧惧而死,“举体皆青,时人谓准胆落”。唐代的李佑是武将,入朝违诏,被御史温造参了一本,始信朝廷比战场可怕,对人说:“我夜人蔡城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人很少这样轻贱自己的,显然,这也算得一种谄媚。温御史听了,想必十分欣慰。

    中国人讲行补,以胆补胆,吃胆不算稀罕事。越王卧薪尝胆,不过为了吃苦,表示决心,大约是蛇胆之类。五代的赵思绾被郭从义围困,城中粮尽,杀人而食。赵思绾则取人胆下酒,还扬言道:“食人胆至千,刚勇无敌。”我猜这没人性的家伙不懂千人共胆的典故,他却偏偏编造出一个一人千胆的新典。刚勇无敌是谈不上了,最后他城陷被擒。普通人壮胆,饮点酒而已。晋人管辂是神童,15岁的时候,琅砑太守单子春想见他,他前往拜访太守府。府中已有名士百余人在座,管辂对单子春道:“我年龄小,胆未坚刚,要先饮三升清酒,才敢说话。”有三升酒壮胆,管辂能言善辩,游刃有余,一座皆惊。唐汝阳王琎见皇帝时也学这办法,无奈酒量差,出尽洋相,最后皇上让人把他搀扶出去,他还懂得解释一句:“臣以三斗壮胆,不觉至此。”

    远在今天越南中部的古占城国也对胆子有兴趣。据记载,占城国人往往采外族人的胆子,卖给酋长和其他部落首领。首领们得了人胆,泡在酒中,每逢岁时佳节,与家人同饮,还用来浴身,谓之“浑身是胆”。这种观念,这种习俗,显然是大中华帝国的遗风。, 百拇医药(萧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