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09164
张百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鞭挞和拯救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东方养生》 2012年第4期
     俄罗斯的作家那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读起来最“别扭”。且不谈其中处处埋藏的哲学陷阱,就是永远萦绕在故事上空的阴沉天空,便让人压抑,以至于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敢开卷。

    就像伦敦是狄更斯的永恒舞台一样,圣彼得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故事的背景。在这座阴暗与无情的城市,《罪与罚》的主人公被压抑得发了狂、杀了人。圣彼得堡是不是真的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么可怕?曾在那座城市艰苦求学多年的张百春可能很有发言权。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谈话,也正是从圣彼得堡的天空开始的。

    都有阴暗面没有人无需拯救

    今天的圣彼得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帝都时代相比,变化算不上翻天覆地,市中心18、19世纪建筑基本都得到保留。那里虽然平均每年有170多个阴雨天,但总的来说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特别沉闷的城市。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正是一个自由与繁荣的时代,一切都和小说里营造的并不太像。

    陀氏这么写,可以说是有意为之。张百春觉得,他将目光更多地投在人类的心灵,而且主要是心灵的阴暗一面。这一点,符合陀氏所秉承的基督教观念——人存在于一种罪恶和堕落的状态。亟须拯救。所有人都陷入到这种状态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小儿子阿廖沙和《白痴》里的梅什金呢?这两个“完美”的人也是如此吗?仔细想一想,他们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不但生活在罪恶的世界里,而且自己内心世界里偶尔也有各种罪恶的念头。所以陀氏作品中的各色人等,其实都处在“亟待拯救”的状态里,所不同的就是他们在看待拯救这件事上,有不同的态度。

    拯救,不仅仅是上帝的事情,也取决于人自己、取决于前面说到的“态度”。在这方面,转变最大的是《卡马拉佐夫兄弟》里的大儿子德米特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