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2年第11期
编号:12339170
天地合祭与圜丘的消失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东方养生》 2012年第11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人统治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它的开创者朱元璋虽然成功地“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但宋代以及以先的许多汉族传统礼仪都有所遗失缺损,尤其是祭天。一方面是因为近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元璋本人对礼仪进行的个性化改革。

    熟悉明朝开国历史的读者或许都知道,朱元璋曾在定都一事上举棋不定,先是在金陵修宫殿,然后又在老家凤阳修新都,新都快修完了却又作罢,重新决定留在金陵南京。首善之区可以改来改去,郊祀祭坛也没什么不能改的。建国之初,明都的郊祀场所就是在南京正阳门外设立的圜丘。洪武四年,国家初定,朱元璋也对圜丘进行了第一次改建,按说应该是扩建,但结果竟然比原先的规模还缩小了不少。洪武十年(1377年),南京宫殿扩建完毕后,他再生变革之意,将北郊的祭地建筑,合并到南郊的祭天建筑之中来。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天为父、地为母,让父母分居怎么成?一方面是这样做也不违古制,且简化了礼仪。为了实现这种想法,他在原来的圜丘上覆上了一座矩形的大殿,名唤“大祀殿”,然后在殿中同时供奉皇天与地祗的神位。而在大祀殿外,还分设大明(太阳)、夜明(月亮)、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等神明的祭所。曾经的祭天郊坛,几乎变成了一座“万神殿”。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将大祀殿等一套祭祀建筑原样在北京南郊复制。这套祭祀建筑与祭祀方式,从明朝开国延续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才发生了重大改变。一套延续了153年的“新礼”,是如何在嘉靖帝这位明朝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任内剧变的呢?这要从他曲折离奇的登基过程开始说起。
, http://www.100md.com
    历史记载中的明武宗是个荒淫无道的皇帝,个人爱好就是淫乐,以及扮装成大将军御驾亲征,结果落得个早亡。由于武宗死时年仅31岁,没有子嗣,由谁来继统成了一个难题。按照《皇明祖训》的规矩,可以兄终弟及。武宗的父亲孝宗,只有两个儿子,老二朱厚炜(武宗的胞弟)早死。孝宗的父亲是宪宗,宪宗的儿子(武宗的父亲与叔伯)也都死了,兴王朱祐杭(武宗的四叔)尚有一子朱厚熄(武宗的堂弟)在世,于是只好选其继大统,这也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

    嘉靖帝从得知自己要当皇帝那天开始,就觉得受侮辱。因为他认为自己是被请出来当皇帝的,所以理当从皇宫正门直入登基,而朝臣们则认为他应该先以皇子的身份从东华门进宫,于文华殿居住等候登基。终因嘉靖帝的坚持以及皇太后的帮忙,新帝得以从正门进宫直接登基。进宫之后,嘉靖帝又因为自己父母的地位而和群臣进行了斗争。按照群臣们的意见,嘉靖帝因为继的是孝宗的统,所以就应该算是过继给孝宗当儿子,也就是武宗的亲弟弟。在祭祀自己的亲爹时,反而要称之为“皇叔考”。而自称“侄皇帝”。嘉靖帝对此极为愤怒,与文官们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大礼议”,其间不惜用廷杖之法打死了数十名朝臣。

    最后,嘉靖帝取得了“大礼议”的全面胜利,不但可以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而且还给他老人家上了“睿宗献皇帝”的尊号。胜利果实不光如此,在和文官们斗智期间,嘉靖帝阅读了大量礼仪类书籍,一举成为了明朝历史上对皇家祭祀最为了解的皇帝。此外,他借这次斗争,全面掌握了朝廷权力,极大提升了皇帝权威,为他进一步改革祭祀提供了前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