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34165
郑板桥纪念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7年第1期
     初秋的一天,我驱车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在市中心一座仿古式建筑的大门上方,由中国前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所题“郑板桥纪念馆”几个大字,历历在目。纪念馆不大的天井内有郑板桥塑像(见图),还有水池、喷泉、花卉等,显得特别雅观。

    郑板桥生平事迹展览分为:读书教馆、卖画仕游、作吏山东、罢官归里、艺术成就等几大部分,每个大部分内又分几个小部分,介绍得十分详细。以前我只知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闻名,参观后才对郑板桥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郑板桥是他的号,他本名郑燮,字克柔,生于1697年,卒于1765年,江苏兴化人,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落拓不羁。小时的郑板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读书杰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抱着“得志泽加于民”的理想,顽强奋斗,后应科举为康熙秀才、乾隆进士。后来到山东潍县、范县做县令。他为官廉洁,执法严明,又能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办事,因此,颇得百姓的尊重。他曾画一幅竹图并题诗送给巡抚,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在山东做官时,那里旱涝交替、饥荒不断,百姓的疾苦和饥饿,合他“尽封积票之家,责其平粜”,并擅自开仓赈济,救活万余人。但是,由于他的有利于民的施政措施,触动了地主豪绅的利益,他们便串通一气,诬陷他借救灾之机贪污云云。然而,百姓却永远不会忘记郑板桥这位为他们做过好事的清官。

    当然,郑板桥为理想奋斗的人生道路也是坎坷的,困扰不断向他袭来,在教书薪水拮据生计难以维持时,遂往来于扬州,边卖画养家糊口,边读书博取功名,在致仕途上艰难跋涉,倾心追求。此间,常驻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间,燕南赵北、僻海蛮天,游历所至,以文会友,丰富生活,开拓境界。至乾隆七年(1742年)50岁时,事业乃成,被选授山东范县,开始了他“十年县令”的为官生涯。郑板桥作官时,明镜高悬,为民作主。然而,封建统治的黑暗,政治斗争的险恶,终使他在1752年,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去官”,两袖清风归故里,以其“三绝艺才”慰天下劳人。郑板桥为官十年,两袖清风,这在封建社会是少见的,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做官泽加于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在纷繁众多的艺术展品中,有两样东西吸引我,一是郑板桥作官时一方“七品官耳”印章;二是两幅以特有板桥体书的横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两幅字蕴藏着丰厚含义,所以在此我多品味了一会。

    郑板桥去世已经二百余年了,可是他的诗画、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可贵哲理与启示,至今还为人们所珍爱。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板桥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最能反映郑板桥的性格。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各种起伏的思想情绪,都可以通过他那千变万化的笔法,生动地表现出来。郑板桥的艺术成就被家乡人尊称为诗、书、画“三绝奇才”,这也许就是他的艺名高于官名的原因所在吧!, http://www.100md.com(谢康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