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60902
本帮菜“糟钵头”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9年第4期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对外开埠,发展至为迅速,号称“十里洋场”,中外客商云集,各地饮食业者也纷纷到此创业。率先抢得先机的是徽帮菜肴,其次是宁波帮和苏锡帮。紧接着,广帮在咸丰年间接踵而至,川帮在同治年间相继出现,淮扬帮则在光绪年间立足上海。到了清末民初,上海饮食业已经有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湘、鲁、豫、扬、潮、清真及素菜等十六个帮派的菜肴。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虽然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并不算太多,但 “阿拉上海人”们的自我感觉一天天好了起来,于是他们把上海地区原创的菜肴统称为“本帮菜”,而鲁、扬、川、粤、浙、闽、徽、湘甭管你来头多大,统统称为“外帮菜”。

    如今的上海菜又分为两支,其一就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其二就是杂交混血的创新菜肴,俗称为“海派菜”。不过“海派菜”虽然听起来名头不小,但实际上传世名菜却不算太多,毕竟一道名菜的诞生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的底蕴,要想把美食做出点名堂来,那还真是有点悬。

    本帮菜中的“糟钵头” 最“上海”。

    老上海人没人不知道杜月笙的,这位当年的流氓大亨既贩过鸦片、开过赌场、镇压过工人运动,也行过慈善、抗过东洋、办过红十字会。

    上海解放前,老谋深算的杜月笙既没逃去台湾,也没留在上海,1949年4月,他独自去了香港,这是他心目中最安全的避风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他听不懂粤语,也没有多少朋友,于是,他也只能和大多数上了年岁的人一样,躺在宽大的摇椅里一遍又一遍地在回忆中思念故乡。

    对于独处异乡的人来说,老家的味道是思乡之情最好的载体,但是香港却没有这种上海味道。其实即使是在上海,他也只认定一家的风味,那就是百年老店德兴馆,家里的厨子无论如何都是做不出这种风味来的。那种绵长而幽雅的味道曾经那么亲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