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处处咖啡香
优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城市生活文明的刻度。上海的老白领、老资产、老精英,坊间俚称为“老克勒”的优雅生活方式,不管你承认也好,不屑也好,无形中成为上海生活的一个样板、一种模式,是上海城市文化一道重要的风景线。咖啡香(包括雪茄香),则是这道风景线中很感性的一个符号。
直到改革开放前,咖啡在上海始终还属小众消费,不单因为价格,更因为不知如何消费,并且被标上很怕人的“资产阶级”标记。但这些老克勒“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再加上1949年后,我国与非洲国家是同志加兄弟,所以咖啡供应一直是敞开的,即使在困难时期,市场仍有咖啡供应。为促销咖啡,还规定买一听罐头CPC咖啡,可奉送半斤食糖券。须知当时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两白糖券。同样的,那时但凡去喝咖啡,必额外“奉送”四块方糖。即使那些喝无糖无奶黑咖啡的客人,也必会小心地将四块方糖带回去。
要说南京西路是上海咖啡一条街,一点也不夸张。我自小居住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可以讲,是闻着咖啡香长大的。上海唯一的一家老牌咖啡厂——CPC咖啡厂,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咖啡厂,就坐镇在南京西路上。有如从前沙利文食品厂在南京西路有个门市部Hot Chocolate一样,南京西路铜仁路转角处的上海咖啡馆,就是上海咖啡厂的门市部,迎门一只大金鱼缸,里面一个精巧的螺旋形楼梯直通二楼雅座。不同的是,上海咖啡馆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国营的。当时同期国营的有南京西路西康路转角处的“海燕”咖啡馆和南京西路黄陂路转角处的“海鸥”咖啡馆。少小时,外公常带我去“海燕”,他喝咖啡我吃冰淇淋圣代,可以讲那里都是些老资产和老白领的天下,还是小开与女朋友谈恋爱的场所。可见,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对上海的咖啡馆还是支持的,而且市场也有这些需求。
, 百拇医药
今静安公安分局对面曾有一家“皇后”,小小的,还都是高高的卡座,灯光幽暗,富有情调,客源多为情侣,公私合营后并迁了。再往西今恒隆广场对面,是德式“来喜饭店”,它的咸猪脚为招牌。但我记忆中只有它的黑森林蛋糕,那苦中带甜的巧克力十分纯正。与之相邻的是意式西餐“大来饭店”,各式芝士面是其招牌。上海惯例,但凡西餐厅必有咖啡西点等午茶供应,所以西餐厅的咖啡、冰淇淋圣代和西点等做得一点也不马虎。然后就是“飞达”,这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位匈牙利籍退伍军人开设的咖啡店早就名遐上海滩。“飞达”有“行政人员咖啡店”之称,皆因上海滩有头有面的“人物”都喜欢约在这里谈正事。 “飞达”的蛋糕特别好,它的蛋糕师傅凌庆祥后来跳槽出来与朋友合股经营“凯司令”了。“飞达”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关闭了。靠近“飞达”的设于平安电影院内的是“曼德龄”俱乐部,有乐队有舞池,一应侍者都是白俄或菲律宾人,不懂英文的根本就无法进去消费,这也是一种层次吧。解放后,“曼德龄”关闭了,门面并给珠江粤菜馆(今ZARA现址)。
再往西就是“凯司令”。“凯司令”因凌庆祥的加盟,它的蛋糕名威上海滩。从前,“凯司令”以外卖蛋糕和曲奇饼干为主,如今它是南京西路上硕果仅存的一家老字号西餐厅,故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凯司令”成老克勒们的精神家园,“文革”中一度改为“凯歌”,西餐没有了,但它的咖喱牛肉饺、鸡肉饺、栗子蛋糕和泡芙等西点并未因店名改了而走样。改革开放后,“凯司令”一直为上海老克勒的聚集地,它的鸡丝面和奶油蘑菇汤,是老克勒们从小吃到大的。不少已在海外定居的老上海回到上海,总要重返“凯司令”坐一坐,吃客鸡丝面,来一角栗子蛋糕,重温旧梦!至今“凯司令”三楼那小巧玲珑的很有德国农舍风味的斜顶小雅室,仍是有怀旧情结的老上海的心头所好,他们平时买面包蛋糕也总是锁定“凯司令”。
, 百拇医药
南京西路上的老咖啡馆还有今泰兴大楼下的“康生”、现上海评弹团贴邻的DDS(中文译成甜甜丝,音义两全)、现地铁二号线南京西路出口的Hot Chocolate……可惜这些老店只能成为老克勒们的追忆了。
此外,华山路上的“红宝石”,虽然是上世纪80年代开出的,但它的鲜奶蛋糕的口味很老派。原因很简单,“红宝石”的第一任老总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英籍老克勒。外滩5号三楼的“Moon Sha”(月影),很纡贵很气派很怀旧,是一众老克勒很乐意接受的价位。
老白领们对咖啡的要求很单一,只要够烫够浓够香,环境幽雅,什么“拿铁”、“摩卡”、“卡布奇诺”都不是他们的口味。他们更喜欢亲自将咖啡豆碾碎再煮。今天他们如果在外面喝咖啡,往往不是为咖啡本身,而是为了对这个空间的回忆。他们是典型的吃氛围,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咖啡馆没有拆除时,他们会聚在那里。“东海”没有拆迁时,也是他们的孵点——尽管对其素有金牌之称的“柠檬攀”的口感大为失望,但毕竟那空间是盛载着很多记忆的。“文革”期间老西门有家“金钟”饮食店,虽然设备简陋,但有小壶咖啡供应,一众老克勒在被“批斗”之后,常结伴去那里穷开心一番。
, 百拇医药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老克勒们习惯的消费场所大大减少,他们是不肯与他们的孙子辈们一起挤在“星巴克”、“真锅”这些连锁咖啡店里的,一般会选择交通方便的星级酒店的咖啡廊,如波特曼、上海宾馆(其第一任的老总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老克勒,咖啡廊是他一手筹建的),衡山路上的东亚网球中心咖啡廊的甜品是嘴巴挑剔的老克勒们有口皆碑的。上世纪90年代的“梦咖”,也是老克勒们的孵点和他们黄昏恋最喜欢流连的场所,许是衡山路上弥散的浓郁法兰西遗风吧!
“红房子”一度作为盛载上海老克勒们最甜蜜回忆的西餐馆,经迁移和装修后,反而流失了众多老克勒。价格不是主要原因,或许是服务和环境。
老洋房改建的咖啡厅或餐馆,如镇宁路上的“福1088”、新乐路上的“首席公馆”、长乐路上的“藏乐坊”、永福路上的“雍福会”,因为是有历史的老建筑,故而成为今天两代老克勒(老克勒的子孙代)常聚之处。
老克勒并不是一味的怀旧,恒隆广场底层的咖啡廊的“孵客”都为成熟型的老克勒,他们不少就是居住在近段老公寓老洋房里,就近在这里喝一杯,看看“野眼”,也是一种潇洒。花三四十元叫上一客中西式套餐,再加十元可添一杯咖啡,如是从上午十点孵到下午四五点钟不会有人赶你。可惜不久前这家咖啡廊从底层升到四楼,那种通透敞亮的感觉一下子逊色不少。, 百拇医药(程乃珊)
直到改革开放前,咖啡在上海始终还属小众消费,不单因为价格,更因为不知如何消费,并且被标上很怕人的“资产阶级”标记。但这些老克勒“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再加上1949年后,我国与非洲国家是同志加兄弟,所以咖啡供应一直是敞开的,即使在困难时期,市场仍有咖啡供应。为促销咖啡,还规定买一听罐头CPC咖啡,可奉送半斤食糖券。须知当时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两白糖券。同样的,那时但凡去喝咖啡,必额外“奉送”四块方糖。即使那些喝无糖无奶黑咖啡的客人,也必会小心地将四块方糖带回去。
要说南京西路是上海咖啡一条街,一点也不夸张。我自小居住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可以讲,是闻着咖啡香长大的。上海唯一的一家老牌咖啡厂——CPC咖啡厂,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咖啡厂,就坐镇在南京西路上。有如从前沙利文食品厂在南京西路有个门市部Hot Chocolate一样,南京西路铜仁路转角处的上海咖啡馆,就是上海咖啡厂的门市部,迎门一只大金鱼缸,里面一个精巧的螺旋形楼梯直通二楼雅座。不同的是,上海咖啡馆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国营的。当时同期国营的有南京西路西康路转角处的“海燕”咖啡馆和南京西路黄陂路转角处的“海鸥”咖啡馆。少小时,外公常带我去“海燕”,他喝咖啡我吃冰淇淋圣代,可以讲那里都是些老资产和老白领的天下,还是小开与女朋友谈恋爱的场所。可见,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对上海的咖啡馆还是支持的,而且市场也有这些需求。
, 百拇医药
今静安公安分局对面曾有一家“皇后”,小小的,还都是高高的卡座,灯光幽暗,富有情调,客源多为情侣,公私合营后并迁了。再往西今恒隆广场对面,是德式“来喜饭店”,它的咸猪脚为招牌。但我记忆中只有它的黑森林蛋糕,那苦中带甜的巧克力十分纯正。与之相邻的是意式西餐“大来饭店”,各式芝士面是其招牌。上海惯例,但凡西餐厅必有咖啡西点等午茶供应,所以西餐厅的咖啡、冰淇淋圣代和西点等做得一点也不马虎。然后就是“飞达”,这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位匈牙利籍退伍军人开设的咖啡店早就名遐上海滩。“飞达”有“行政人员咖啡店”之称,皆因上海滩有头有面的“人物”都喜欢约在这里谈正事。 “飞达”的蛋糕特别好,它的蛋糕师傅凌庆祥后来跳槽出来与朋友合股经营“凯司令”了。“飞达”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关闭了。靠近“飞达”的设于平安电影院内的是“曼德龄”俱乐部,有乐队有舞池,一应侍者都是白俄或菲律宾人,不懂英文的根本就无法进去消费,这也是一种层次吧。解放后,“曼德龄”关闭了,门面并给珠江粤菜馆(今ZARA现址)。
再往西就是“凯司令”。“凯司令”因凌庆祥的加盟,它的蛋糕名威上海滩。从前,“凯司令”以外卖蛋糕和曲奇饼干为主,如今它是南京西路上硕果仅存的一家老字号西餐厅,故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凯司令”成老克勒们的精神家园,“文革”中一度改为“凯歌”,西餐没有了,但它的咖喱牛肉饺、鸡肉饺、栗子蛋糕和泡芙等西点并未因店名改了而走样。改革开放后,“凯司令”一直为上海老克勒的聚集地,它的鸡丝面和奶油蘑菇汤,是老克勒们从小吃到大的。不少已在海外定居的老上海回到上海,总要重返“凯司令”坐一坐,吃客鸡丝面,来一角栗子蛋糕,重温旧梦!至今“凯司令”三楼那小巧玲珑的很有德国农舍风味的斜顶小雅室,仍是有怀旧情结的老上海的心头所好,他们平时买面包蛋糕也总是锁定“凯司令”。
, 百拇医药
南京西路上的老咖啡馆还有今泰兴大楼下的“康生”、现上海评弹团贴邻的DDS(中文译成甜甜丝,音义两全)、现地铁二号线南京西路出口的Hot Chocolate……可惜这些老店只能成为老克勒们的追忆了。
此外,华山路上的“红宝石”,虽然是上世纪80年代开出的,但它的鲜奶蛋糕的口味很老派。原因很简单,“红宝石”的第一任老总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英籍老克勒。外滩5号三楼的“Moon Sha”(月影),很纡贵很气派很怀旧,是一众老克勒很乐意接受的价位。
老白领们对咖啡的要求很单一,只要够烫够浓够香,环境幽雅,什么“拿铁”、“摩卡”、“卡布奇诺”都不是他们的口味。他们更喜欢亲自将咖啡豆碾碎再煮。今天他们如果在外面喝咖啡,往往不是为咖啡本身,而是为了对这个空间的回忆。他们是典型的吃氛围,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咖啡馆没有拆除时,他们会聚在那里。“东海”没有拆迁时,也是他们的孵点——尽管对其素有金牌之称的“柠檬攀”的口感大为失望,但毕竟那空间是盛载着很多记忆的。“文革”期间老西门有家“金钟”饮食店,虽然设备简陋,但有小壶咖啡供应,一众老克勒在被“批斗”之后,常结伴去那里穷开心一番。
, 百拇医药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老克勒们习惯的消费场所大大减少,他们是不肯与他们的孙子辈们一起挤在“星巴克”、“真锅”这些连锁咖啡店里的,一般会选择交通方便的星级酒店的咖啡廊,如波特曼、上海宾馆(其第一任的老总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老克勒,咖啡廊是他一手筹建的),衡山路上的东亚网球中心咖啡廊的甜品是嘴巴挑剔的老克勒们有口皆碑的。上世纪90年代的“梦咖”,也是老克勒们的孵点和他们黄昏恋最喜欢流连的场所,许是衡山路上弥散的浓郁法兰西遗风吧!
“红房子”一度作为盛载上海老克勒们最甜蜜回忆的西餐馆,经迁移和装修后,反而流失了众多老克勒。价格不是主要原因,或许是服务和环境。
老洋房改建的咖啡厅或餐馆,如镇宁路上的“福1088”、新乐路上的“首席公馆”、长乐路上的“藏乐坊”、永福路上的“雍福会”,因为是有历史的老建筑,故而成为今天两代老克勒(老克勒的子孙代)常聚之处。
老克勒并不是一味的怀旧,恒隆广场底层的咖啡廊的“孵客”都为成熟型的老克勒,他们不少就是居住在近段老公寓老洋房里,就近在这里喝一杯,看看“野眼”,也是一种潇洒。花三四十元叫上一客中西式套餐,再加十元可添一杯咖啡,如是从上午十点孵到下午四五点钟不会有人赶你。可惜不久前这家咖啡廊从底层升到四楼,那种通透敞亮的感觉一下子逊色不少。, 百拇医药(程乃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