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79036
三十饕餮尘与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11年第4期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上海人的吃前所未有的丰富。用“鸡、鱼、肉、蛋、菜、豆”来概括,明显有所疏漏。从吃追求有营养到吃追求没营养;从“下山回城”排队吃“肯德基”到“上山下乡”寻觅土菜、农家菜;从千店一面、千菜一味,到各有特色、各显神通。有一位年轻的“食记”对我说:“请老师用一句话概括您这么些年来对饮食的感悟。”我就用今天文章的题目,告诉他:“三十饕餮尘与土”。

    转了一个圈回到上海

    32年前,我考研从安徽农村“携妇将雏”回到久违的上海。尽管拿了安徽的工资(带薪读书)要在上海过日子,然而回到上海这种喜悦的冲动,让我还是拖着老婆,带着儿子到“德大”吃了一顿西餐(今天看来只能算西式快餐),色拉、炸猪排、罗宋汤、面包一吃,感觉又回来了。

    研究生的生活还是相当清苦,加之要养家糊口,又没有房子,住在宿舍里。晚自习下了课在食堂里买几个馄饨、饺子就是丰盛的夜宵。已经在电视台有一官半职的龚学平同学,召集陆续回上海的同学,在赖举麟家(光明日报上海办事处的职工宿舍)聚会了一次。有的同学还带了菜去,今天想来,也是一种给大家“加加油水”的做法。但炸煎爆炒一番之后,变成什么美味佳肴,至今一点也没有印象了。不过,那时社会上很多“禁区”打开了,及时饕餮的当然大有人在。我在新华社实习时,到城隍庙采访,为了体验“小吃王国”的魅力,花了2元多钱,从庙前吃到庙后,直吃得肚皮滚圆,“吃不消”了,还不能将名牌小吃的1/10吃完。有一位华侨老太太还在这里开过“小吃寿宴”。后来到报社工作,接待过一位开着吉普车来投诉的解放军同志。他家五口人在城隍庙每人花了30元吃点心,居然还没吃饱。一调查,原来有14道点心,都是特级、一级点心师的作品,这样说来,当然没被斩。一年之后,绿波廊的国宴小吃(曾招待过英国女王)每人100元,大概也是“不能吃饱”的吧,不过更加精细而已。
, 百拇医药
    昔日小开真“克勒”

    那时“落实政策”的昔日小开,大乱中的幸存者,更加讲究。他们开“黑灯舞会”,跳“贴面舞”,喝现磨进口咖啡和威士忌、白兰地。娱乐完了,到张家姆妈、李家阿姨那儿去吃一顿“真正的大菜”。那里的色拉、牛扒、蘑菇汤、洋葱汤、牛尾汤都是凭记忆,将当年的豪宴复制出来的,以赢得颤巍巍的老人一声“正宗!”

    我是在一位高级工程师家吃过他太太烹制的中菜。一道“混合双打”只觉得鲜美而不知是什么。后来阿姨告诉我,这是将羊羔和野鸭拆骨后煮烂冻起来的。野鸭是水禽,可看作“准水产”,“鱼羊鲜”就是菜美的理论根据,再加上蘸料——黄芥末,那可不是时下流行的日式“瓦萨比”(辣根),是芥菜的籽和其他调料调制而成的,是黄色的,“冲”劲很厉害。

    生猛海鲜趁机来

    又过了一些时日,南风北渐,市面上流行“生猛海鲜”。我曾跟着接货的车去机场接“趁机而来”的龙虾、基围虾、青蟹、东星斑等,并在报上发展了一篇《生猛海鲜在上海》。直到在南方吃了海鲜大排档,才知道那玩意在广东根本不稀罕,就连浙江黄岩、金华、温州、象山港所在的渔场好东西也多得不得了。
, 百拇医药
    大竹蛏、蝤蛑、锯缘青蟹、野生大黄鱼、原汁墨鱼(墨囊和墨鱼一样也不能少)、跳跳鱼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海鲜,南海怕是一样也没有。“青蟹之乡”三门县,卖青蟹还不用稻草扎着大螯,而是以丝带来扎,甚至还有一个官办的“青蟹局”来管理这些事。日本料理也开始流行了。在做了许多功课后,新一代的吃客才知道,刺身如金枪鱼、三文鱼一类,要切得厚一些,而螺片等则要切得薄一些。“天妇罗”专卖店“花乐”,是来自日本大阪的150年老店,堪称“世界级”的天妇罗店,其番红花油只用一次,沥油用银网筛。铁板烧做得最好的居然是台湾人,其顶尖大厨号称“御前四品带刀侍卫”,言其为台湾政要做菜,在戒备森严之中,手中两把铲刀既是炊具,从理论上说当然也是武器。人们发出“要培养吃客以填补断层”的慨叹。其实,这是一种“杞忧”,新一代吃客在“国内什么菜系都有,简直成了餐饮联合国”的餐饮大海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他们什么都敢吃,什么都会吃。他们知道,仔细品味法菜和意菜的区别,辨味奶酪是哪一品级,葡萄酒是旧世界还是新世界的,甚至什么样的酒才能叫“XO”。

    金粉世家华丽转身
, http://www.100md.com
    最时尚的人并不在大酒店里进餐,而是到小馆子、会所去吃私房菜。这里也有许多“圈子”。“福1039”和“福1088”可谓“金粉世家的华丽转身”,房子是古董,家具是古董,连菜式也是古董级的。熏鱼、黄鱼煨面,就是80年前的味道。就连冰糕,也分明是当年“美女牌冰淇淋”的味道。舌尖是有记忆的,我们这种人吃到那些熟悉的味道,口角会渗出涎水,眼角会迸出泪珠。但私房菜后来开滥了,冒牌货很多。加之食材不安全,时尚人士开始到农村去开酱油作坊,酿造真正的酱油自用,还有用“两头乌”猪肉做菜,到处觅百分之百的“走地鸡”,令我觉得只有真实、可靠的食材才值得我追求。

    饕餮不会停止

    回眸上海食坛划时代的变化,其实还是“尘与土”。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上海食坛还在不停地变。但说“尘与土”,并非否定一切,相反,我们还在寻找“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在苏州品尝“苏州织造官府菜”,那么好吃的苏州菜,令我们欣喜若狂,夜不能寐。得到一点点好食材,在同道中相互馈赠,非要找到当年的味道不可。这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有时甚于写文章、写书本身。一般地说,像我这样“奔七老猿”,不大可能有下一个“三十年”,但饕餮决不能停止,只要一息尚存。, 百拇医药(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