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肾病综合征 > 肾小管性酸中毒
编号:13771622
狼疮性肾炎并发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一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13
     【中图分类号】R59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35-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内脏损害为狼疮性肾炎,并发肾小管功能障碍者较少见,我科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一、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28岁,因“面部蝶形红斑半年,左侧肢体麻木、四肢无力15天”收住院,患者半年前始面部出现蝶形红斑,日照后加重,无关节痛,脱发等症状,未诊治。入院前二周始渐出现四肢无力伴左侧肢体麻木,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及频繁呕吐,当时查血钾1.7mmol/L,当地医院拟诊“周期性麻痹”予补钾、气管切开等治疗,2天后四肢肌力提高,但出现左足下垂,不能背屈,遂转我院。体格检查:T37.3摄氏度,神志清楚,呼吸略促,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左小腿中下外侧及足背痛觉减退,左足下垂,左足趾伸屈较右侧弱,四肢肌力正常。ECG检查:1、加速型交界性心律;2、T波低平。化验检查:血清K+3.0mmol/L,Na+141mmol/L,CL—130mmol/L,血钙、磷、镁值正常。补体C3 0.36g/L(正常0.8~1.5g/L,下同),C4 0.14g/L(0.2~0.4g/L),ds-DNA(+)。血气分析:PH 7.28,剩余碱-14.1mmol/L,[HCO3—]13.4mmol/L,Pco2 3.1Kpa,CO2CP 11.7mmol/L,血氧饱和度97.4%,白细胞总数1.7g/L,血红蛋白含量91g/L。尿液化验:蛋白(+),PH 7.38(5.0~7.0),24小时尿量蛋白定量830mg,24小时尿钾排泄量110mmol/L(50~102mmol/L)。尿酸化功能试验:可滴定酸3mEq/L(20.76±7.12mEq/L),[HCO3—]3mEq/L(2.18±1.36mEq/L),NH3 31mEq/L(34.1±12.44mEq/L)。肾脏病理:小球系膜区弥漫性轻度增宽,基质轻度增多,细胞相应增生。系膜区可见嗜复红物质沉积,肾小管多灶中度萎缩,管腔内多见蛋白质管型,肾间质多灶状炎细胞浸润,诊断:狼疮性肾炎(IIb型伴局灶硬化)。临床诊断:1、SLE;2、狼疮性肾炎;3、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4、左腓总神经麻痹。经应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补碱、补钾、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一周内症状逐渐减轻,左小腿感觉逐渐恢复,一月后前述症状全部缓解,相关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带药出院。
, 百拇医药
    二、讨论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大部份是由常染色体遗传的先天性肾小管功能异常性疾病,少数为继发于肾间质病变导致肾小管与管周液间不能建立起悬殊的H+梯度差,使H+储留体内而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1]。临床上分为四型,其中I型(又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最常见,表现为低钾血症、全身无力、肌肉麻痹、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气分析呈代谢性酸中毒,尿酸化功能下降,尿钾排出增多等,本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上述指标,确诊为I型RTA,肾组织病理发现肾小管及肾间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病变,进一步证实本例RTA的发生与肾小管及肾间质炎症有直接关系。

    RTA并发于SLE肾炎并不多见,吴氏[2]报告15年内共确诊3例,县且预后较差,其发病机理除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外,尚与尿酸化功能障碍导致NH3在组织中积聚,激活补体而致间质病变加重有关[3]。临床上较易误诊为“周期性麻痹”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应注意鉴别。另外,本例发生的左腓总神经麻痹考虑为SLE引起的神经病变,与RTA无关。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内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6

    [2]吴兆龙,郭卫军,廖履坦等.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病因和转归,中华肾病杂志.1995;11(6):365~366.

    [3]刘国平,黄九香,王继香,36例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损害的临床分析,内蒙古医学杂志.1996;16(1):18~19, http://www.100md.com(李小英)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肾病综合征 > 肾小管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