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现状
手术,物理治疗,药物,针灸,中药
【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手术;物理治疗;药物;针灸;中药【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76-01
骨质疏松症(OP)是是一种骨骼的功能不全症,由此导致骨折或骨折危险性增加,被世界公认为六大疾病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2亿,有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人数约占总人口的6.97%。自发性骨折或轻微外伤即可引起骨折,国内统计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为16.9%,84%的患者遗留急慢性胸腰部疼痛、脊柱变形(后凸畸形、侧凸畸形)等,骨折疼痛加重了家庭的医疗负担,以及骨折后并发症死亡率增加。
一、 西医治疗
西医微创手术治疗为了恢复脊椎的解剖形态和力学性能,国外率先开展手术治疗骨质疏松后压缩性骨折,Mathis 等[1]报道了由于服用类固醇而导致腰椎和下胸椎多发压缩骨折的女性患者,经多处注射骨水泥取得明显效果,背部疼痛获得完全缓解。Jensen 等[2]研究表明对于年龄及类固醇相关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PVP 有稳固作用,90 %的患者表现为在1周内疼痛有明显的缓解、活动能力增加和镇痛药需求下降。Reiley等[ 3 ]经皮穿刺,在塌陷的椎体内置入可扩张球囊,通过扩张球囊抬升终板,并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强化椎体,使病椎原有的高度大部分得以恢复,稳定了伤椎,这种手术称为椎体后凸成形术[4-5]。国内于2002年才开始引进该项技术,顾晓晖等[6]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症状体征。治疗后每例患者术后24小时, 1个月, 6个月VAS评分都较术前降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