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应用分析
(江苏省无锡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 目的:了解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前后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好发部位与影响因素,探讨固定矫治器应用对牙釉质脱矿产生的影响及脱矿原因。方法:对72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72例患者共1551颗牙齿,经固定矫治器治疗后,36例患者的193 颗牙齿,发生了脱矿,部位多为牙颈部,邻面,托槽及带环周缘。固定矫治器戴用后, 牙釉质脱矿率较前显著性增高。结论:固定矫治器的应用显著增加了脱矿牙数,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关键词】 牙釉质脱矿;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
【中图分类号】 R781.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90-01
, 百拇医药
目前,随着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广泛用于口腔牙颌畸形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牙釉质脱矿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本文对近两年内在我院正畸科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72位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矫治器治疗前后牙釉质脱矿牙数、好发部位及影响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年龄11~29岁,平均15.3岁,男女各36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未发现有牙釉质脱矿现象。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托槽用京津釉质黏合剂黏固,带环用磷酸锌黏固剂黏固,治疗时间12~24个月。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方法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牙齿牙釉质脱矿情况。观察时,用75%(v/v)酒精棉球清洁牙面并吹干,观察牙面情况,牙釉质表面光滑透明无病损为正常,若表面粗糙,松软,出现不透明白垩、棕色色斑或小凹陷即为牙釉质脱矿。
2 结果
2.1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情况
72例患者,共1551颗牙齿,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后共有36例193颗牙齿发生了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为50%,脱矿率为12.44%。男、女患者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2.2 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及部位
本组193颗脱矿牙齿的好发牙位依次为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尖牙、上尖牙、下第一前磨牙、下第一双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上第一前磨牙、上第一双尖牙。
, 百拇医药
脱矿的好发部位为牙颈部,邻面,托槽及带环周缘。本组193颗脱矿牙齿中,137颗脱矿发生于托槽及带环周围,占全部牙齿的8.83%;31颗牙齿脱矿发生于牙颈部,占全部牙齿的1.99%;59颗牙齿脱矿发生于牙邻面,占全部牙齿的3.80%。
3 讨论
本研究72名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和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2]。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菌斑形成和滞留。在使用固定矫治器过程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容易导致牙釉质脱矿: 首先,固定矫治器的矫治部件(托槽、带环等)给患者清洗牙面造成困难,增加了菌斑存在和滞留的可能性[3]。其次,正畸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腐蚀剂,这些酸性腐蚀剂会使牙釉表面变得粗糙,增加菌斑形成的可能。再次, 使用固定矫治器后残存在牙面的黏合剂也容易滞留菌斑。此外, 矫治部件与牙面间滞留食物残渣同样容易滞留菌斑。本研究72例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部位集中于牙颈部,邻面,托槽及带环周缘,主要是因为固定矫治器的矫治部件妨碍了患者口腔的日常清洁,导致菌斑滞留。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为上切牙,主要原因是这些牙位远离口腔大唾液腺开口,导致菌斑中的酸性物质不能被唾液有效地缓冲,同时食物残渣堆积,增加了菌斑的形成[4]。
, 百拇医药
鉴于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发病率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预防。首先,医生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操作必须规范,制作带环应与牙冠的大小相适应,酸蚀牙面时严格控制酸蚀时间和酸蚀面积,及时清理多余的黏固剂。其次,每次复诊时及时帮助清理牙面与矫治部件间滞留的食物残渣。另外,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使用合适的正畸牙刷,提醒患者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洁牙,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有效避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静, 杜民权, 江汉.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2): 125-126.
[2] 倪冰, 曹军. 预防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6): 931-932.
[3] 李静, 赵宏.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固剂预防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9): 561-562.
[4] Corry A, Millett DT, Greanor SL, et al. Incidence of white spot formation after bonding and banding [J].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 30(4): 323-329.
作者简介:姚远,男,汉族,1978-11,江苏省无锡市 职称:初级,住院医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口腔医学 , http://www.100md.com
【摘要】 目的:了解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前后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好发部位与影响因素,探讨固定矫治器应用对牙釉质脱矿产生的影响及脱矿原因。方法:对72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72例患者共1551颗牙齿,经固定矫治器治疗后,36例患者的193 颗牙齿,发生了脱矿,部位多为牙颈部,邻面,托槽及带环周缘。固定矫治器戴用后, 牙釉质脱矿率较前显著性增高。结论:固定矫治器的应用显著增加了脱矿牙数,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关键词】 牙釉质脱矿;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
【中图分类号】 R781.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90-01
, 百拇医药
目前,随着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广泛用于口腔牙颌畸形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牙釉质脱矿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本文对近两年内在我院正畸科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72位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矫治器治疗前后牙釉质脱矿牙数、好发部位及影响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年龄11~29岁,平均15.3岁,男女各36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未发现有牙釉质脱矿现象。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托槽用京津釉质黏合剂黏固,带环用磷酸锌黏固剂黏固,治疗时间12~24个月。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方法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牙齿牙釉质脱矿情况。观察时,用75%(v/v)酒精棉球清洁牙面并吹干,观察牙面情况,牙釉质表面光滑透明无病损为正常,若表面粗糙,松软,出现不透明白垩、棕色色斑或小凹陷即为牙釉质脱矿。
2 结果
2.1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情况
72例患者,共1551颗牙齿,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后共有36例193颗牙齿发生了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为50%,脱矿率为12.44%。男、女患者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2.2 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及部位
本组193颗脱矿牙齿的好发牙位依次为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尖牙、上尖牙、下第一前磨牙、下第一双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上第一前磨牙、上第一双尖牙。
, 百拇医药
脱矿的好发部位为牙颈部,邻面,托槽及带环周缘。本组193颗脱矿牙齿中,137颗脱矿发生于托槽及带环周围,占全部牙齿的8.83%;31颗牙齿脱矿发生于牙颈部,占全部牙齿的1.99%;59颗牙齿脱矿发生于牙邻面,占全部牙齿的3.80%。
3 讨论
本研究72名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和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2]。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菌斑形成和滞留。在使用固定矫治器过程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容易导致牙釉质脱矿: 首先,固定矫治器的矫治部件(托槽、带环等)给患者清洗牙面造成困难,增加了菌斑存在和滞留的可能性[3]。其次,正畸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腐蚀剂,这些酸性腐蚀剂会使牙釉表面变得粗糙,增加菌斑形成的可能。再次, 使用固定矫治器后残存在牙面的黏合剂也容易滞留菌斑。此外, 矫治部件与牙面间滞留食物残渣同样容易滞留菌斑。本研究72例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部位集中于牙颈部,邻面,托槽及带环周缘,主要是因为固定矫治器的矫治部件妨碍了患者口腔的日常清洁,导致菌斑滞留。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为上切牙,主要原因是这些牙位远离口腔大唾液腺开口,导致菌斑中的酸性物质不能被唾液有效地缓冲,同时食物残渣堆积,增加了菌斑的形成[4]。
, 百拇医药
鉴于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发病率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预防。首先,医生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操作必须规范,制作带环应与牙冠的大小相适应,酸蚀牙面时严格控制酸蚀时间和酸蚀面积,及时清理多余的黏固剂。其次,每次复诊时及时帮助清理牙面与矫治部件间滞留的食物残渣。另外,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使用合适的正畸牙刷,提醒患者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洁牙,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有效避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静, 杜民权, 江汉.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2): 125-126.
[2] 倪冰, 曹军. 预防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6): 931-932.
[3] 李静, 赵宏.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固剂预防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9): 561-562.
[4] Corry A, Millett DT, Greanor SL, et al. Incidence of white spot formation after bonding and banding [J].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 30(4): 323-329.
作者简介:姚远,男,汉族,1978-11,江苏省无锡市 职称:初级,住院医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口腔医学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