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脂肪瘤224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脂肪瘤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并分析讨论224例口腔面部脂肪瘤诊断、治疗效果及误诊原因。结果:224例口腔颌面部脂肪瘤,正确诊断124例(55.4%),基本正确诊断24例(10.7%),包块待查6例(2.7%),误诊70例(31.2%)。脂肪瘤196例(87.5%),纤维瘤22例(9.8%)。术后效果满意,6例复发为浸润性脂肪瘤,经病理证实。结论:口腔颌面部脂肪瘤与其他良性肿瘤相比,发生率较低,亦于诊断,亦于误诊,应及早手术效果亦好。
【关键词】口腔颌面脂肪瘤诊断;手术;误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1-01
1.临床资料
1.1性别:男性166例,女性58例.
, http://www.100md.com
1.2肿瘤部位:颌下22例,颈例32例,腮腺18例,颊部34例,面部54例,口底10例,颧部20例,鼻唇沟12例,舌下9例,软腭13例。
1.3肿瘤大小:最小1.5×1㎝,最大10×10㎝。
1.4手术时间:脂肪瘤一般境界清楚,多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假囊性感、无痛、生长缓慢,但可达巨大体积、深部者可以恶变,应及早切除[1]。
1.5手术方法:一般中、小脂肪瘤均采用局部阻滞麻醉,对于较大脂肪瘤可采用全麻下手术。面部脂肪瘤切口要注意隐蔽,防止损伤面神经,完整切除包膜及病变组织防术后复发。
2.讨论
2.1一般资料讨论:本组病例男性与女性之比约2.9:1。年龄最小5岁,最大65岁,成人多见,20岁以上占本组的86.6%。农民工人患者居多,占本组的65.2%。
, http://www.100md.com
2.2常因脂肪瘤生长缓慢,无疼痛证状,直至肿瘤长大影响美观或功能障碍时,才来就诊,故一般病程较长,两年以上的156例,占本组的69.6%,有的长达10年之久,有6例病程仅有半年,是被他人偶尔发现才引起病人注意,实际病程可能不止半年。
2.3本组肿瘤大小差别亦大,小者仅1.5×1㎝,大者有10×10㎝,有17你波及整个面部的一侧。
2.4肿瘤的部位,多见于颊部和面部,其次为颌下区颈侧、颧部等,口内舌下软腭亦可发生。
3.结果
224例口腔颌面脂肪瘤.正确诊断124例,占55.4%;基本正确诊断24例,占10.7%;包块待查6例,占2.7%;误诊70例,占31.2%。脂肪瘤196例,占87.5%;纤维瘤22例,占9.8%;术后效果满意,6例复发为浸润性脂肪瘤,经病理证实。
, http://www.100md.com
4.诊断方面
现将本组误诊的原因分析讨论如下:
1、有4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其中29例还有淋巴瘤的诊断。他们的临床表现,有18例先天性面部不对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大,就诊时有7例包块占据面部的一侧,使鼻、唇歪向健侧。包块周界不清、质软、皮肤松弛、微下垂,包块无压缩性,其中11例颊粘膜显肥厚粗糙,上下颌骨亦膨大。另有7例皮肤有数条棕色色素沉着,表面有密集小乳突样突起,穿刺双侧均为阴性[3]。
手术发现:12例包块均无包膜,为改善面部畸形,12例均切除部分皮肤及皮下肿瘤组织。
术后病检:前者为左面部浸润性脂肪瘤,它的特点是肌肉间有脂肪组织浸润,实属脂肪组织瘤样增生,是脂肪瘤少见的类型。后7例为1、“左面部”脂肪瘤;2、“左面部皮肤”黑棘皮症。此例由于脂肪瘤伴发皮肤病损,也易造成误诊。
, 百拇医药
还有6例腮腺区和颈上部包块6年,近三年长大较快。临床表现有左颈部耳垂下至胸锁乳突肌上1/2有10×6㎝,质中周边不清,无压痛及压缩性的深在包块,皮肤颜色正常。
术中发现:包块有完整包膜较深,伸入到胸锁乳突肌深面颈椎旁,其剖面为黄白色。
术后病检:为“左颈”纤维脂肪瘤。
2、例误诊为颈动瘤。患者左额部包块三年,临床检查,左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上份,可扪及6×6㎝大小,周界清楚,质中的包块,有波动,无压痛及压缩性,左右活动大,上下活动小,穿刺有全血。颈动脉造影无异常[4]。
3、例误诊为口底皮样囊肿
3例两岁时被母亲发现,12年来生长缓慢,另4例自己发现,多年来逐渐长大。部位均在口底,前者包块在口内舌下,后者包块在口外颏下。双手口内外扪诊均可触及包块,质软,似有面团感。前者约2.5×2㎝,后者约4×4㎝大小。由于前者在口内粘膜下,似乎可隐约透见浅黄色。故诊断除口底皮样囊肿外,还考虑口底脂肪瘤(本例属基本正确诊断)。
, http://www.100md.com
4.例误诊为腮腺混合瘤。该患者右耳前包块3年,生长缓慢,检查包块位于腮腺区,有3×3㎝大小,活动边界清楚,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皮肤颜色正常。
术中发现:包块位于腮腺浅叶深面,与面神经颧支、颊支紧贴,但无粘连,包块包膜完整,大小约2.5×2×2㎝,剖面呈黄白色。
术后病检:“右腮腺”脂肪纤维瘤。
临床误诊原因:1、包块在腮腺混合瘤好发部。2、此例包块表面虽无结节状,但常因包块深在,表面结节状不明显,也是混合瘤常有的表现。3、纤维脂肪瘤其质地虽硬于脂肪瘤而软于混合瘤,但包块在腮腺浅叶深面时,扪诊也难于鉴别。
5.例误诊为纤维瘤、本组正确诊断和基本正确诊断占66.1%,其经验体会如下:
1.口腔颌面部脂肪瘤,与其它良性肿瘤相比,其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软性包块,特别是位于口腔颌面部的蜂窝组织间隙内的软性包块,应考虑到脂肪瘤的可能性。
, 百拇医药
2.含纤维组织少的脂肪瘤,扪诊常有假波动,此时应穿刺方可与囊肿鉴别。
3.为证实脂肪瘤的诊断,可用稍粗的针头,进行穿刺,本组有5例颌下软性包块,约8×6㎝大小,穿刺时抽出有脂肪滴,为临床诊断脂肪瘤提供了依据。
4.包块浅在时,特别是在粘膜下,隐约可见淡黄色透出,也有助于诊断。
5.脂肪瘤与其它良性脂肪瘤相比,生长相对缓慢,病程亦长,有时还有肿瘤停滞生长的稳定期。
6.脂肪瘤多为良性,久之也有恶变情况,因此为了预防并发症,应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邱蔚六主编.颌面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3-224.
[2]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6.
[3]陈瑞梅刘书魁 口腔颌面部神经纤维瘤的外科治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8(2)83-84.
[4]凤存安 薜旗16例口腔颌面部肿瘤误诊情况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6(1)22-24., http://www.100md.com(陆进明 范博文)
【关键词】口腔颌面脂肪瘤诊断;手术;误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1-01
1.临床资料
1.1性别:男性166例,女性58例.
, http://www.100md.com
1.2肿瘤部位:颌下22例,颈例32例,腮腺18例,颊部34例,面部54例,口底10例,颧部20例,鼻唇沟12例,舌下9例,软腭13例。
1.3肿瘤大小:最小1.5×1㎝,最大10×10㎝。
1.4手术时间:脂肪瘤一般境界清楚,多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假囊性感、无痛、生长缓慢,但可达巨大体积、深部者可以恶变,应及早切除[1]。
1.5手术方法:一般中、小脂肪瘤均采用局部阻滞麻醉,对于较大脂肪瘤可采用全麻下手术。面部脂肪瘤切口要注意隐蔽,防止损伤面神经,完整切除包膜及病变组织防术后复发。
2.讨论
2.1一般资料讨论:本组病例男性与女性之比约2.9:1。年龄最小5岁,最大65岁,成人多见,20岁以上占本组的86.6%。农民工人患者居多,占本组的65.2%。
, http://www.100md.com
2.2常因脂肪瘤生长缓慢,无疼痛证状,直至肿瘤长大影响美观或功能障碍时,才来就诊,故一般病程较长,两年以上的156例,占本组的69.6%,有的长达10年之久,有6例病程仅有半年,是被他人偶尔发现才引起病人注意,实际病程可能不止半年。
2.3本组肿瘤大小差别亦大,小者仅1.5×1㎝,大者有10×10㎝,有17你波及整个面部的一侧。
2.4肿瘤的部位,多见于颊部和面部,其次为颌下区颈侧、颧部等,口内舌下软腭亦可发生。
3.结果
224例口腔颌面脂肪瘤.正确诊断124例,占55.4%;基本正确诊断24例,占10.7%;包块待查6例,占2.7%;误诊70例,占31.2%。脂肪瘤196例,占87.5%;纤维瘤22例,占9.8%;术后效果满意,6例复发为浸润性脂肪瘤,经病理证实。
, http://www.100md.com
4.诊断方面
现将本组误诊的原因分析讨论如下:
1、有4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其中29例还有淋巴瘤的诊断。他们的临床表现,有18例先天性面部不对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大,就诊时有7例包块占据面部的一侧,使鼻、唇歪向健侧。包块周界不清、质软、皮肤松弛、微下垂,包块无压缩性,其中11例颊粘膜显肥厚粗糙,上下颌骨亦膨大。另有7例皮肤有数条棕色色素沉着,表面有密集小乳突样突起,穿刺双侧均为阴性[3]。
手术发现:12例包块均无包膜,为改善面部畸形,12例均切除部分皮肤及皮下肿瘤组织。
术后病检:前者为左面部浸润性脂肪瘤,它的特点是肌肉间有脂肪组织浸润,实属脂肪组织瘤样增生,是脂肪瘤少见的类型。后7例为1、“左面部”脂肪瘤;2、“左面部皮肤”黑棘皮症。此例由于脂肪瘤伴发皮肤病损,也易造成误诊。
, 百拇医药
还有6例腮腺区和颈上部包块6年,近三年长大较快。临床表现有左颈部耳垂下至胸锁乳突肌上1/2有10×6㎝,质中周边不清,无压痛及压缩性的深在包块,皮肤颜色正常。
术中发现:包块有完整包膜较深,伸入到胸锁乳突肌深面颈椎旁,其剖面为黄白色。
术后病检:为“左颈”纤维脂肪瘤。
2、例误诊为颈动瘤。患者左额部包块三年,临床检查,左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上份,可扪及6×6㎝大小,周界清楚,质中的包块,有波动,无压痛及压缩性,左右活动大,上下活动小,穿刺有全血。颈动脉造影无异常[4]。
3、例误诊为口底皮样囊肿
3例两岁时被母亲发现,12年来生长缓慢,另4例自己发现,多年来逐渐长大。部位均在口底,前者包块在口内舌下,后者包块在口外颏下。双手口内外扪诊均可触及包块,质软,似有面团感。前者约2.5×2㎝,后者约4×4㎝大小。由于前者在口内粘膜下,似乎可隐约透见浅黄色。故诊断除口底皮样囊肿外,还考虑口底脂肪瘤(本例属基本正确诊断)。
, http://www.100md.com
4.例误诊为腮腺混合瘤。该患者右耳前包块3年,生长缓慢,检查包块位于腮腺区,有3×3㎝大小,活动边界清楚,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皮肤颜色正常。
术中发现:包块位于腮腺浅叶深面,与面神经颧支、颊支紧贴,但无粘连,包块包膜完整,大小约2.5×2×2㎝,剖面呈黄白色。
术后病检:“右腮腺”脂肪纤维瘤。
临床误诊原因:1、包块在腮腺混合瘤好发部。2、此例包块表面虽无结节状,但常因包块深在,表面结节状不明显,也是混合瘤常有的表现。3、纤维脂肪瘤其质地虽硬于脂肪瘤而软于混合瘤,但包块在腮腺浅叶深面时,扪诊也难于鉴别。
5.例误诊为纤维瘤、本组正确诊断和基本正确诊断占66.1%,其经验体会如下:
1.口腔颌面部脂肪瘤,与其它良性肿瘤相比,其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软性包块,特别是位于口腔颌面部的蜂窝组织间隙内的软性包块,应考虑到脂肪瘤的可能性。
, 百拇医药
2.含纤维组织少的脂肪瘤,扪诊常有假波动,此时应穿刺方可与囊肿鉴别。
3.为证实脂肪瘤的诊断,可用稍粗的针头,进行穿刺,本组有5例颌下软性包块,约8×6㎝大小,穿刺时抽出有脂肪滴,为临床诊断脂肪瘤提供了依据。
4.包块浅在时,特别是在粘膜下,隐约可见淡黄色透出,也有助于诊断。
5.脂肪瘤与其它良性脂肪瘤相比,生长相对缓慢,病程亦长,有时还有肿瘤停滞生长的稳定期。
6.脂肪瘤多为良性,久之也有恶变情况,因此为了预防并发症,应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邱蔚六主编.颌面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3-224.
[2]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6.
[3]陈瑞梅刘书魁 口腔颌面部神经纤维瘤的外科治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8(2)83-84.
[4]凤存安 薜旗16例口腔颌面部肿瘤误诊情况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6(1)22-24., http://www.100md.com(陆进明 范博文)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软组织肿瘤 > 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