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旅游 给心灵放个假
元旦、春节接踵而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到节日的压力。
人人健康心理咨询中心专家指出,在节日集中的时候感到压抑和被控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而强烈渴望拥有一个完美假日则会让这种压力变得更难承受。节日旅游成为很多都市人首选的过节方向。
和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淳朴、简单、纯美、甚至原始的自然当中去敞开心扉,面对山水说心事,在旅游中放飞郁闷,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这样的心理旅游成为今年一个新颖的旅游形式。
“心理旅游”浮出水面
不久前,从湘西某景区归来的柳女士,脸上一扫往日阴霾,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出现在同事们面前。据柳女士介绍,她之所以在短短几天中出现如此大的情绪变化,直接得益于参加的十一黄金周“心灵之旅”。
柳女士所说的“心灵之旅”,正式称谓应该叫“心理旅游”,是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除了一同游玩的组团成员外,身边还多了一位或数位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大家在畅游大自然中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调理。
北京一位从事心理旅游研究的专家认为,与一般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更加突出心理康复的内容,可以给参与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她说,不少人感到工作压力大、生活显得特别累,其实不完全是体力透支所致,而是没有学会休息。
一到周末或长假,就没完没了地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甚至睡懒觉,这些看似放松的休闲活动,其实并非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都市白领经常感受到的所谓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而并非体力疲劳。因此,单纯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感。
“心理旅游通过让参与者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并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动、交流,使参与者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调整,这样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烦累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作为心理旅游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女士告诉记者,心理旅游是用来做心理康复的,可以带来深度放松。
心理旅游教人学会休息,心理医生在旅游过程中,针对旅游者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切合实际的辅导。
组织者会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对线路进行精心设计,并结合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安排与景点相适应的各种活动,以期参团者能够在清新自然的环境中与心理专家相互沟通,从而达到调整心态、释放压力的目的,充分发挥旅游陶冶身心的作用。
他们在旅游中改变
“那时我已决定要自杀……出去散散心对我太重要了,否则那7天里会不会发生意外,连我自己都不敢保证……在潘冬子乘竹筏漂流的外景地,我们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几十首老歌。我的嗓子都唱哑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疯玩过。那时,我隐隐有点感觉,人活着也有快乐的时候。”
参加国内首次“心理旅游”的陈元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她还是一个大三学生,最近英语四级考得直冒火,加上又跟青梅竹马的男友分了手,学习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使原本很少跟男生讲话的她更加孤僻。虽然已经在国内十几个省市游玩过,但当她从媒体上得知此次旅行有心理专家随团指导的消息后,立刻背着父母报了名。
“这是我第一次单独旅行,开始我不说话也不笑。第一天大家只是相互打个招呼,第二天比赛爬石门涧我们就很熟悉了,到了第四天,我们已经成为‘一家人’了。”陈元说自己怕和男生交往,并难以控制自己行为的难题这次也得到解决。
离团分别那天,她说自己忍不住想哭,不想离开这个集体,于是就依照随团心理医生杨教授教她的办法,站在街上数了300多辆汽车后,使自己平静下来。
李阳决定去参加心理旅游那天,穿的是一身黑衣,目光呆滞。“那时我已决定要自杀,以前就有这种念头。可这次是最理性的,包括细节我都想好了,比如吃什么药,在哪儿自杀,如何和朋友断交。可一想到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又不忍心,‘好死不如赖活着’。”李阳说每次过长假对她来说都是可怕的,因为长期心理压抑已经产生生理反应,失眠、呼吸困难、胸闷、头疼、四肢无力常使李阳感到生不如死。“参加心理旅行,周围的环境让大家都放得很开,好像都回到了少年时代。” 李阳说。
有关专家指出,特定群体尤其适合参与心理旅游活动。心理旅游不等同于一般的山水风光旅游。除了精心选择旅游景点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如风光优美的景区,有益于参与者开阔视野、颐养身心;交通等条件适当“艰苦”一些,有益于提高参与效果与热情,让整个旅程既不显得单调又富有挑战性,还有利于培养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游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爬山比赛、心理游戏、座谈交流等,及时对情绪波动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其他成员进行必要的社交技巧训练。
其心理学实质是“休闲旅游+社交训练+心理辅导”。因此,轻、中度精神抑郁、焦虑、失眠者,因夫妻(或家庭)关系失和心情不佳,轻度自闭或有交流障碍者等,均可选择参加心理旅游。
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参与者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记者获悉,心理旅游近年来在北京、湖南、广东等地均有开展,参与人数呈逐年上升势头,颇受特定群体的认可和好评。八成以上白领人士认为,外出旅游有利于摆脱抑郁的生活环境,从而获得心理学上“移情易性”的效果。
但心理专家同时也提醒,春节长假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加上心理旅游参与者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因此,心理旅游的目的地最好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开阔景区,不要选择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可能加重参与者抑郁、焦虑的情绪。无论从组织者来说,还是从参与者来讲,出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景点确定、行程安排、报名筛选、随行人员分工等,要避免因旅途“变故”而产生新的不良情绪。
景色有治疗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学者提出,“景色有治疗的意义”。不同的旅游景点因其特色不同对舒缓个人不适心理状态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旅游已公认为是亚健康人士改善不良情绪,脱离郁闷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人的注意力在旅行中,不得不放在应接不暇的陌生人、山川、城市和交通工具上,这些应接不暇的景象或人物,能让人脱离造成其情绪恶劣的生活环境,获得心理学上所谓“移情易性”的效果。而心理旅游能通过“休闲游+积极的社交+心理辅导” 把这种“易性”的效果放大数倍,这也是它与普通旅游的最大不同。
草原,平坦宽阔,豪放深远,可以给人一种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安全感。对于孤独者来说,大草原的空旷能使人感到恐惧,有助于其主动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草原这类景点对于改善神经衰弱、孤独症、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及无助人群的心理状态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大海,波澜壮阔,奔腾汹涌,面对一览无余的大海,感受着海浪的不断冲击,能够激发人的一种亢奋力。在这种兴奋点的刺激下,人往往会有一种冲动或搏击的欲望。人们一旦有悲观失望、心情压抑、无助无望以及不敢面对现实等情绪的时候,采取到海边旅游的调理方法,一定能够重拾信心。
比较原始优美的地方容易唤起人美好的感觉,激发人向上的动力,唤醒工作激情。如仰望巍峨高山可以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有益于成年人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更好地处理婚姻、家庭和儿女教育等问题。放眼平坦宽阔的草原,有利人在宁静中深思,增强对他人的容忍度。有的企业高管,在穿越罗布泊大漠时,眼见昔日宽广无垠的湖泊竟变为一望无际的沙漠,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痛感世事无常,忍不住放声大哭,从而一吐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烦闷。, http://www.100md.com(兰 子)
人人健康心理咨询中心专家指出,在节日集中的时候感到压抑和被控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而强烈渴望拥有一个完美假日则会让这种压力变得更难承受。节日旅游成为很多都市人首选的过节方向。
和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淳朴、简单、纯美、甚至原始的自然当中去敞开心扉,面对山水说心事,在旅游中放飞郁闷,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这样的心理旅游成为今年一个新颖的旅游形式。
“心理旅游”浮出水面
不久前,从湘西某景区归来的柳女士,脸上一扫往日阴霾,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出现在同事们面前。据柳女士介绍,她之所以在短短几天中出现如此大的情绪变化,直接得益于参加的十一黄金周“心灵之旅”。
柳女士所说的“心灵之旅”,正式称谓应该叫“心理旅游”,是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除了一同游玩的组团成员外,身边还多了一位或数位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大家在畅游大自然中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调理。
北京一位从事心理旅游研究的专家认为,与一般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更加突出心理康复的内容,可以给参与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她说,不少人感到工作压力大、生活显得特别累,其实不完全是体力透支所致,而是没有学会休息。
一到周末或长假,就没完没了地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甚至睡懒觉,这些看似放松的休闲活动,其实并非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都市白领经常感受到的所谓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而并非体力疲劳。因此,单纯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感。
“心理旅游通过让参与者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并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动、交流,使参与者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调整,这样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烦累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作为心理旅游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女士告诉记者,心理旅游是用来做心理康复的,可以带来深度放松。
心理旅游教人学会休息,心理医生在旅游过程中,针对旅游者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切合实际的辅导。
组织者会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对线路进行精心设计,并结合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安排与景点相适应的各种活动,以期参团者能够在清新自然的环境中与心理专家相互沟通,从而达到调整心态、释放压力的目的,充分发挥旅游陶冶身心的作用。
他们在旅游中改变
“那时我已决定要自杀……出去散散心对我太重要了,否则那7天里会不会发生意外,连我自己都不敢保证……在潘冬子乘竹筏漂流的外景地,我们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几十首老歌。我的嗓子都唱哑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疯玩过。那时,我隐隐有点感觉,人活着也有快乐的时候。”
参加国内首次“心理旅游”的陈元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她还是一个大三学生,最近英语四级考得直冒火,加上又跟青梅竹马的男友分了手,学习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使原本很少跟男生讲话的她更加孤僻。虽然已经在国内十几个省市游玩过,但当她从媒体上得知此次旅行有心理专家随团指导的消息后,立刻背着父母报了名。
“这是我第一次单独旅行,开始我不说话也不笑。第一天大家只是相互打个招呼,第二天比赛爬石门涧我们就很熟悉了,到了第四天,我们已经成为‘一家人’了。”陈元说自己怕和男生交往,并难以控制自己行为的难题这次也得到解决。
离团分别那天,她说自己忍不住想哭,不想离开这个集体,于是就依照随团心理医生杨教授教她的办法,站在街上数了300多辆汽车后,使自己平静下来。
李阳决定去参加心理旅游那天,穿的是一身黑衣,目光呆滞。“那时我已决定要自杀,以前就有这种念头。可这次是最理性的,包括细节我都想好了,比如吃什么药,在哪儿自杀,如何和朋友断交。可一想到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又不忍心,‘好死不如赖活着’。”李阳说每次过长假对她来说都是可怕的,因为长期心理压抑已经产生生理反应,失眠、呼吸困难、胸闷、头疼、四肢无力常使李阳感到生不如死。“参加心理旅行,周围的环境让大家都放得很开,好像都回到了少年时代。” 李阳说。
有关专家指出,特定群体尤其适合参与心理旅游活动。心理旅游不等同于一般的山水风光旅游。除了精心选择旅游景点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如风光优美的景区,有益于参与者开阔视野、颐养身心;交通等条件适当“艰苦”一些,有益于提高参与效果与热情,让整个旅程既不显得单调又富有挑战性,还有利于培养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游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爬山比赛、心理游戏、座谈交流等,及时对情绪波动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其他成员进行必要的社交技巧训练。
其心理学实质是“休闲旅游+社交训练+心理辅导”。因此,轻、中度精神抑郁、焦虑、失眠者,因夫妻(或家庭)关系失和心情不佳,轻度自闭或有交流障碍者等,均可选择参加心理旅游。
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参与者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记者获悉,心理旅游近年来在北京、湖南、广东等地均有开展,参与人数呈逐年上升势头,颇受特定群体的认可和好评。八成以上白领人士认为,外出旅游有利于摆脱抑郁的生活环境,从而获得心理学上“移情易性”的效果。
但心理专家同时也提醒,春节长假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加上心理旅游参与者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因此,心理旅游的目的地最好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开阔景区,不要选择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可能加重参与者抑郁、焦虑的情绪。无论从组织者来说,还是从参与者来讲,出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景点确定、行程安排、报名筛选、随行人员分工等,要避免因旅途“变故”而产生新的不良情绪。
景色有治疗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学者提出,“景色有治疗的意义”。不同的旅游景点因其特色不同对舒缓个人不适心理状态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旅游已公认为是亚健康人士改善不良情绪,脱离郁闷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人的注意力在旅行中,不得不放在应接不暇的陌生人、山川、城市和交通工具上,这些应接不暇的景象或人物,能让人脱离造成其情绪恶劣的生活环境,获得心理学上所谓“移情易性”的效果。而心理旅游能通过“休闲游+积极的社交+心理辅导” 把这种“易性”的效果放大数倍,这也是它与普通旅游的最大不同。
草原,平坦宽阔,豪放深远,可以给人一种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安全感。对于孤独者来说,大草原的空旷能使人感到恐惧,有助于其主动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草原这类景点对于改善神经衰弱、孤独症、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及无助人群的心理状态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大海,波澜壮阔,奔腾汹涌,面对一览无余的大海,感受着海浪的不断冲击,能够激发人的一种亢奋力。在这种兴奋点的刺激下,人往往会有一种冲动或搏击的欲望。人们一旦有悲观失望、心情压抑、无助无望以及不敢面对现实等情绪的时候,采取到海边旅游的调理方法,一定能够重拾信心。
比较原始优美的地方容易唤起人美好的感觉,激发人向上的动力,唤醒工作激情。如仰望巍峨高山可以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有益于成年人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更好地处理婚姻、家庭和儿女教育等问题。放眼平坦宽阔的草原,有利人在宁静中深思,增强对他人的容忍度。有的企业高管,在穿越罗布泊大漠时,眼见昔日宽广无垠的湖泊竟变为一望无际的沙漠,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痛感世事无常,忍不住放声大哭,从而一吐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烦闷。, http://www.100md.com(兰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