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亚健康、疲劳 > 疲劳症 > 过劳死
编号:13657187
中国医生的过劳忧(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人人健康》 201423
     对中国医生而言,这是一个敲响生命警钟的悲秋!

    2014年10月12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

    10月24日,42岁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发现时已无呼吸,经专家会诊后认为预后极差,最好的结果就是植物人,目前仍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10月25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另一名医生,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

    11月9日8时,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的史明医生又倒在陕西靖边的医院宿舍里,年仅38岁,死亡诊断为猝死。倒下前一天,他还在抢救一例高危产妇。

    守护生命的人却没能守住自己的生命
, 百拇医药
    史明是江苏省援陕西榆林医疗队队长,工作地点在陕西省靖边县人民医院。和他一起援陕的同事莫朝阳介绍,由于靖边条件比较艰苦,很多孕妇不会去做产前准备,经常突然入院,总是让妇产科医生措手不及。

    11月8日上午,史明感觉自己有些头疼,便跟莫朝阳说:“我好像要感冒了。”莫朝阳劝他休息会儿,但考虑到医院那边有很多事情,史明还是决定去上班。结果一到班上,就来了一位高危产妇。考虑到当时产妇已经快临盆了,稍有不慎就会出大问题,史明当即果断决定对其进行剖宫产手术。当日9时左右,孕妇产下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

    就在大家松口气的时候,产妇突然出现急性心衰,史明立即参加救治。从9时奋战到16时,产妇病情才逐渐平稳。史明一直坚守在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到18时许才返回宿舍。

    次日8时许,史明起床后对莫朝阳说:“感觉头更疼了。”莫朝阳又劝他在宿舍多躺会儿,史明说:“我还得去看看昨天的产妇呢。”非常清楚史明性格的莫朝阳只好去洗脸刷牙。就在莫朝阳出去的时候史明突然倒地不起,等莫朝阳回来发现他的生命体征已经不是很明显了。莫朝阳立即对他进行抢救,当地医院也召集医生全力抢救,依然无力回天。这一天,距离他圆满完成援陕任务只剩4天。
, 百拇医药
    史明家境贫寒,但他在学校很刻苦,是优秀毕业生,基础扎实,虚心好学。考研时成绩在苏州名列第一。

    援陕近半年,他只回了两次家。一次是父亲生病,一次是国庆长假。在靖边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日子里,史明几乎放弃了所有休假,成为全院“义务加班”最多的医生。他总是说:“我家离得远,在宿舍待着也没意思,还不如多看几个病人。”于是他成了全院有名的“随叫随到”,还常常不请自来。

    参与抢救的专家组认为:根据史明有感冒病史、劳累以及心理压力大等原因,认为心源性猝死可能性大,同时考虑脑干出血的可能。

    11月12日,史明医生遗体被运回苏州,而他的灵魂永远留在靖边大地上。一个守护生命的人却没有能守住自己的生命,哀悼史明医生的同时我们需要思索的是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

    医生朋友,你的“健康红灯”亮了
, http://www.100md.com
    短时期内多位医生的猝然倒下引发一定程度上的医界震动。而实际上,随着强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的凸显,医护人员“过劳死”近年来并不少见。去年11月,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年仅49岁的王奇主任就因连续5天做手术抢救患者,引发脑出血抢救无效逝世。今年11月21日的《 人民日报 》刊登了高级记者白剑峰的一篇文章《医生,请歇歇吧》,在社会上引发不小反响。文章称,医院越建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医生也越来越累。由于劳务技术价值严重偏低,医生只能狂拼体力。

    中国医生为啥这么累?文中分析,病人呈井喷式增长,而医生却严重不足,尤其是好医生更为稀缺是主要原因。

    2013年,我国总诊疗人次超过73亿,平均每个居民就诊5.4次。然而,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仅为2.06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2.05人。与此同时,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缺乏有效分级诊疗的背景下,病人潮水般地涌向大医院。结果,大医院医生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工作时间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几乎人人练就了“耐旱功”和“憋尿功”。虽然病人抱怨“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但这也反映了医生的忙碌程度。网上曾流传过一张照片,医生连续奋战32小时,完成一台颅脑手术,术后筋疲力尽,躺在地板上就睡着了,这是外科医生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 百拇医药
    在这种状况下,一些知名医院的重点科室、重点领域更成为“重灾区”。如急诊、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儿科、妇产科、神经科等。

    目前大多数医院几乎所有的空间都尽可能布置成诊室或检查室,医护人员少有休息的地方,很多医院都是五六个人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不舒服的时候也只能坐一坐休息一下。

    除了临床工作,医生还要承担科研、教学、行政等多方面工作。一个医生一年参加十几个学术会议都是常事,如果不去会担心错过学科的最新研究或进展,这就导致不少医生成为空中飞人。

    再就是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层出不穷的伤医事件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一位供职于某三甲医院介入科的医师告诉记者:“每周至少有2~3次上夜班,周末值班,加上门诊、查房、手术、写病历、写论文,开学术会,我相信每个医生都有过那种疲劳过度的感觉。”
, 百拇医药
    据《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在7000多名被调查医生中,九成人表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八成人没有双休日概念,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假。超九成人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近五成人感觉“非常累”。作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医生自身健康却亮起“红灯”,濒临“失守”,这值得引起整个医界的高度警惕。

    医者不是超人,一定要把自身健康当回事

    尽管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曾自我调侃:我们就是超人,但毕竟真正的超人是不存在的。近年来,有关医务工作者“过劳死”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令人扼腕的同时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医者自身,更要重视和反思。本刊在此为广大医生朋友归纳一下“过劳死”医护人员的几个特点——, http://www.100md.com(金朝晖)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亚健康、疲劳 > 疲劳症 > 过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