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734679
鱼胆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177-02

    鱼胆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可导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至今鱼胆中毒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无特殊解毒剂,若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极高。自从1965年首例鱼胆中毒案例报道以来,引起医疗界广泛的重视。本文重点阐述鱼胆中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以期进一步提高鱼胆中毒的抢救成功率。

    我国鱼胆中毒好发于南方各省,中国传统医学典籍认为鱼胆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 1],民间有吞服鱼胆的习惯。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透析疗法的应用,鱼胆中毒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鱼胆中毒事件在临床上仍屡见不鲜。

    鱼胆汁的主要成分为胆酸、牛磺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组织胺等。石朝周等[2]证实鲤醇硫酸酯钠是主要的毒性成分。目前有关鱼胆中毒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3],可能为:1 鱼胆汁毒素直接作用于胃肠、肝、肾,毒素被溶酶体获取,溶酶体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溶酶体破裂,线粒体肿胀,细胞能量代谢受阻,导致细胞坏死,造成这些器官的损害,引起功能障碍。2 鱼胆汁成分对机体造成的损伤:①胆酸、牛磺胆酸、鹅去氧胆酸及牛磺去氧胆酸与钾离子结合形成胆盐,破坏细胞膜。②氢氰酸可抑制40多种酶的反应,其中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最为敏感,从而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送,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细胞内窒息”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