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4065
氟比洛芬对全身麻醉用药量影响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朱成玉
第1页

    参见附件(2567KB,3页)。

     [摘 要] 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氟比洛芬对全身麻醉用药量的影响。方法 75例接受同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5例。手术中静脉吸入复合维持麻醉。A组麻醉诱导前未使用氟比洛芬。B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1mg/kg。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2mg/kg。手术中吸入笑气的浓度不变,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调节静脉麻醉药用量。记录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异丙酚与雷米芬太尼用量。结果 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相同。A组手术中异丙酚的用量为183.49±29.82mg,雷米芬太尼用量为563.45±9.61μg。B组手术中异丙酚的用量为171.18±34.82mg,雷米芬太尼的用量为496.44±69.07μg。 C组异丙酚的用量为143.2±29.03mg,雷米芬太尼的用量为363.60±51.86μg。与A组相比,C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与雷米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结论 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1mg/kg对手术中麻醉药用量影响不大。而静脉注射2mg/kg能明显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用量。

    关键词:氟比洛芬全身麻醉用药量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54-03

    氟比洛芬酯是脂质微球为载体的制剂,静脉注射后选择性地聚集在手术伤口、肿瘤部位和血管栓塞部位,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达到靶向治疗作用。静脉给药后,在靶向部位脂质微球释放氟比洛芬酯,后者被迅速水解成其活性代谢产物氟比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效应。凯纷与酮洛芬的镇痛作用相类似。作为辅助镇痛药已经用于临床麻醉。

    氟比洛芬术前使用对麻醉深度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观察氟比洛芬对手术中麻醉药用量的影响,探讨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期行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0例,ASAⅠ-Ⅱ级,年龄40~65岁,体重40~65公斤,手术时间一小时左右。病人四周内未参加过其他试验,术前未服用其它止痛药物,排除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未使用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哺乳及妊娠妇女排除在外。

    1.2 药品

    氟比洛酚酯注射液,商品名凯酚:50mg/支,乳剂,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08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监测无创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与心电图。7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麻醉诱导前半小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B组:麻醉诱导前半小时静脉注射凯酚1mg/kg;C组:麻醉诱导前半小时静脉注射凯酚2 mg/kg。三组患者采用同样的液体治疗方案。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与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辅助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在30~35mmHg之间。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吸入笑气(1L):氧气(1L)、异丙酚(2~4 mg/kg.h)、雷米芬太尼(0.1~0.3μg/kg.min)。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调节异丙酚与雷米芬太尼的输注量。但维持最低输注量为异丙酚2mg/kg.h、雷米芬太尼0.1μg/kg.min。血压下降大于入室血压的25%时给予麻黄素,每次3mg。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静脉输注,手术结束停止吸入笑气。

    1.4 观察数据

    记录手术时间、整个术中异丙酚、雷米芬太尼的总用量、麻黄素用量.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 10.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

    三组患者术中异丙酚、雷米芬太尼、麻黄素用量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桥脑小脑角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方式较固定的一种手术。这种手术时间短,刺激小,术后疼痛为中度。为减少术后患者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常需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行超前镇痛。

    有报道称,神经元前列腺素(PGs),尤其是PGD2和PGE2具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PGD2可能是存在于下丘脑视前区的一种睡眠促进物质,PGE2则作用于下丘脑的尾核,具有促进觉醒的作用。这些下丘脑PGs可能具有调节神志的作用。

    已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减少神经元PG的合成,因此能够抑制大脑的感染性发热,在脊髓内具有镇痛作用。也有报道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调节自发脑电图(EEG)和睡眠时EEG的作用,并能够降低觉醒程度。因此,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环氧化酶抑制剂可能会改变麻醉的深度。

    有报道认为下丘脑PGD2和PGE2分别是诱导催眠和觉醒的物质。因此,能够对它们合成有影响的环氧化酶抑制剂可能会影响神志。实际上,已经有好几篇报道提出非甾体类抗炎药不仅与疼痛有关,而且还能影响影响自发型EEG的活动。Wallenstein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影响大鼠的行为和皮层脑电图的活动。Bromm及其同事曾报道,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安替比林能够减轻疼痛诱发的EEG活动,并能够影响人类个体的自发EEG活动。Lotsch及其同事也发现,消炎痛能够减轻疼痛相关的脑活动,并能够减小自发EEG中α1、δ和θ波的宽度。另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6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