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2年第8期
编号:12320812
韩静找精灵的人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 2012年第8期
     “我们爱着美好的生活!那个爱很大很大!我们的内心很安静很安静!甚至听得到呼吸的声音!因为如果不这样,现世的浮躁、功利、喧嚣的声音会让我们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宁愿沉潜在这美好的世界里,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可以给出的是什么?安静笃定的幸福着……”——韩静

    2008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专业的镜头画面课上,完成《精灵1》的9分钟短片。

    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上,《精灵2》参展,片长8分钟。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影片展上,《精灵3》放映,片长24分钟。

    3条消息中,数字在变化,不变的是:作为主创,韩静的名字始终排列在《精灵》之后。

    研究生3年,学生韩静和她的3部《精灵》共同成长着;与此同时,她开始了另一种身份和生活。

    精灵,诞生!——唤醒内心的精灵

    “《精灵》第一部开机在2007年12月10日,开机那天开始一年里的第一场雪,那个时候,酒窝还在我肚子里。

    在怀孕8个月的时候完成了《精灵》第一部的拍摄,并且在剪辑机房剪了一个月,而她一直和我在一起……”

    2007年,电影学院美术系读研第二年,在韩静的身体里同时埋着两颗种子,一颗叫《精灵》,一颗叫“小酒窝”。前者是她的研究生作业,一部电影短片;后者是她的孩子,当然后者也可以称为她的作品。

    “2008年1月18日交所有的作业,2月3号小酒窝就诞生了,3月3号开学,正好做完月子就上课了”,韩静的《精灵》和她的女儿小酒窝前后脚诞生。

    《精灵》的灵感源自于韩静写的动画片的剧本,“精灵”是剧本的序。最终,动画片没做成,但是剧本留了下来,关于精灵的想法也如一粒种子埋在了韩静的心里。“片子没有做成一直有遗憾,所以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做第一个短片,这个是我最想表达的。”此时,怀孕六七个月的韩静不能去外地,采访形式的短片更容易实现。

    “如果停留在写作上,只是自己的内心表达,通过采访二三十个人以后,我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她采访了二十几个人都是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他们谈到关于创作、关于童年、关于内心深处的东西,打开这个话题像打开他们的心门。

    和拍故事片不一样,纪录片先有素材,素材是海量的。在后期制作中,韩静需要将二十几个人、十几个小时的采访剪辑到一起,提取成9分钟的短片呈现给观众。

    为了它所有孕妇不该做的事情韩静都做了。剪片子的机房里十几台机器同时工作,身怀六甲的她是最晚走的,“所有经过机房的人,都问‘你还不回家?’,她总是回答说:‘对!我要把它剪完’。”

    对韩静来说,这已经不是作业,而是一个作品。“它很有挑战,让人充满激情、热情。我务必要把它完成,如果不完成,它就什么都不是,如果完成,它就是一个作品。” 她希望《精灵》在可把握的范围内瑕疵更少,最终以更好的状态呈现。

    精灵,成长。—壮大的精灵族,无穷的力量

    “《精灵》第二部开机在5月13日,恰好是遭遇四川7.8级地震的第二天,北京有余震。

    今天酒窝已经满百天了,我一边喂奶,一边开始拍摄准备工作……”

    2008年5月13日,韩静的女儿满白天,《精灵2》再次开机。与《精灵1》不同,“那时候晚走就晚走,毕竟我们在一起”,“后面是她在家等着你”这让一个母亲最为纠结。

    “经常一天采访4个人,在4个不同的地方,拍完片子回家已经午夜12点,涨奶涨得不行,用吸奶器吸奶很疼,就把孩子摇醒,小吸奶器起来工作了”。孩子一边吃奶,眼睛都没睁一睁。朋友说:你的《精灵》这个短片一定要献给你女儿。韩静回答:是啊!在离开她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念着她。

    与此同时,《精灵2》的采访有了新的变化。她请上一部《精灵》中的被采访者柏邦妮来采访她认为身体里住着精灵的朋友,她想起来:车、绿妖、本杰明。于是,韩静带着团队去采访他们。

    在采访车里,韩静问她觉得她的朋友里谁是身体里住着精灵的人?她回答是绿豆,于是,去采访绿豆。

    在采访本杰明的时候,问他同一个问题。他觉得水母乐队里有一个人很精灵……

    用这种击鼓传花的方式,想起来的人越来越多,精灵族越来越庞大。韩静也不知道要拍到什么时候,但是越做下去越觉得有意思。在深夜回来的路上,她也不停的反思自己身体里的精灵。

    通过采访,韩静看到不一样的人生和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被采访的精灵们,用生命在创作着。“虽然苦闷,孤独,甚至焦虑,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宽阔的,并流淌着河流。他们就像镜子,也映照出我的敏感、脆弱、抵抗和坚强。”

    此时的精灵,已经不是一部作品,而是韩静对人生的探寻、思考和整理。

    精灵?无解。—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精灵

    “去年12月10日《精灵》开机,下了2007年第一场雪。

    到现在,第三部马上完工了,心中很是感慨!

    在一生中或许没有几个这样的一年可以让我安静的做我的《精灵》吧!”

    这段话写在韩静研究生毕业前,《精灵3》即将完工的前夕。此时,她的女儿已经一岁多。

    “为什么叫精灵,而不是别的?”,我好奇。

    “我也不知道,就是这么冒出来的”。

    “精灵到底是什么?”,我问。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可以把它当成你经常可以和内心对话的不一样的自己。”

    3部短片,在形式、采访对象以及问题设置上都有延续性,时间和采访对象作为两个纬度,将精灵的话题延展、深入。

    “你成长的临界点是什么?”被设定为半固定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自己仍旧还是个孩子,有的人觉得18岁就长大成人,和原来的自己完全不一样。有的人是26岁,结婚那一年。

    《精灵1》采访的一些人,《精灵3》也采访了,大家在镜头前诉说自己的成长、创作。过了2年,每个人变化都很大,包括思想、生活轨迹、人的状态。《精灵2》采访的女孩患有自闭症,也是同性恋,经常会做一些不平常的事情,今年年初她已经结婚并且怀孕了。有一个同学考研考了很多年,她问:你现在觉得找到归属感了吗,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说没有。这是研究生二年级。三年级时,拍《精灵3》再次问他同一个问题,他依然说没有。

    《精灵3》,韩静在字幕里打出来:

    说给身体里住着精灵的人听

    每个孩子在成长为大人之前,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精灵,当孩子长成大人的时候,这个精灵就会离他而去。……

    “短片并不是要告诉你精灵是什么,这个是无解的。每个人灵魂深处的精灵不一样,形状、声音、和它相处的方式也不一样。”

    她希望看到这个片子的人能够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灵,希望他们能够回忆起曾经有梦想的自己,曾经对自己很了解的那种状态。她想通过短片提醒大家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东西,不要漠视它,不要被现世的喧嚣,盖住了内心的声音,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走的方向。

    论文答辩时,导师建议韩静如果每年拍一集或者每年拍两集,拍十年,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到那时,它将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众多人用生命呈现的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精灵,未完……精灵与我同在

    “当时导师说:你要不今年别毕业,这样可以在学校再拍一年。

    我说:毕业以后,也可以一年做一集。我务必今年要毕业,我带着孩子上学多么不容易啊。

    但是,离开学校3年了,我还没有做一集。

    每年很多学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学校,拍自己想拍的东西。离开学校,你就是工作的你、家庭的你,而不是学校里专心做作品的你。”

    2009年毕业的时候,韩静做话剧《翠花》的舞台美术设计。

    这部现代剧的舞台效果,导演要求得非常简单:一个涂鸦墙,一个loft的户型,演出一部爱情戏。韩静认为,如果这样呈现,对观众来说仅仅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她在一本家居杂志上找了一张图片,画面主体是一张床,床后面是黑色壁纸,有一个巨大的蒲公英形状的花束,花比人大很多倍。她想要这样的效果:把物做得很大,舞台上的人都显得很小,如同一个小人国的人来到大人国。韩静要通过这样的舞台效果植入人物被物质压抑的感觉。

    由此出发,韩静呈现在舞台上的场景与最初的要求反差很大:沙发,设计成一个巨大的红唇沙发,大家坐在红唇上,茶几做成了咖啡杯。“所有的东西都很抽象、符合我的设计理念去实现,做得很轻松。”

    话剧出演时,韩静请了老师和朋友去看。一位见证了《精灵》成长的老师,看完后说:“看了你的演出之后,我感觉到你的精灵一直和你同在。”听她讲过精灵的朋友都感觉到她是带着精灵在做。

    “我当时都感觉不到。你可能是下意识的,但我做的时候精灵已经无处不在了。”

    三年来虽然没有新的《精灵》问世,但这颗种子在韩静心里埋着:“我想有合适的机缘我一定还会一直做下去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