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生活方式 > 生活规律 > 午餐
编号:12320768
五十年午餐变迁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 2012年第9期
     在成长的记忆中,午餐的变迁已经成为历史,虽然我们可能会遗忘历史,但历史不会遗忘我们,不会遗失我们所生存过的每一段记录。

    2012年的9月我们推出了关注上班族午餐的话题,巧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的纽约图书馆正在举办一个《纽约午餐时间》的展览会,展示了纽约一百五十多年的午餐演变史,从卖热狗的小摊、熟食店演变到自动贩卖机、餐馆,这一百多年来的午餐变化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去年开始,在网上流传一个“日本小学生的免费午餐”的帖子,图文并茂讲述了日本小学生午餐供餐演变的历史。据说始于1889年山形县鹤岗町的免费午餐是由僧人提供的饭团、烤鱼、咸菜,时至1947年,开始使用美国无偿提供的脱脂奶粉。而主食则由袋装的面包到软面、米饭,菜品的种类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已经能够提供精心考虑营养平衡、味道鲜美的午餐了。

    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饮食文化。那是一种时代的反映,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成长、文明的发展等等。
, 百拇医药
    文学作品里的上海午餐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桃之夭夭》“新剥珍珠豆蔻仁”中有一段关于午餐的描述细致刻画出这段时期人们午餐的方式。

    “这些饭菜装在铝制饭盒或者搪瓷茶缸里,放在隔间的壁架上。将近中午时,那些饭盒与茶缸,就由一个或两个店员负责送往另一条弄堂内的小学校职工食堂,上笼蒸,然后再去取回来。也有些店员是在小学校食堂搭伙,到吃饭时便轮流去吃饭。似乎是,每个店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午餐风格。像小百货店,是带饭蒸,布店的店员是搭伙,席草店呢,是到马路斜对面,与一家碗店的店员一起吃,而那一单间旧书店里,平常只一老伯,他却是生一只煤球炉自己开伙仓。所谓开伙仓,其实就是烧水,水烧开了,冲进冷饭里,滗掉,再冲一潽,就是泡饭了。”小小一个弄堂里的午餐景观微缩了整个城市当年的生活景象。

    七十年代,饭盒蒸饭
, 百拇医药
    午餐用铝制饭盒带饭,统一放在蒸锅蒸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所有七八十年代的上班族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年的铝饭盒几乎家家必备,无论是从家里带,还是在食堂买,饭盒都是必不可少的餐具。

    五十多岁的孙女士回忆起当年午餐的情况,她说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上班的饭盒里:夏天装的是剩饭和炒水疙瘩(芥菜疙瘩,我们那时常吃);冬天是一成不变的白菜炒豆腐,主食是米饭或者窝头;偶尔也带菜团子。中午开饭时间,统一拿到食堂用锅蒸。七十年代,单位也有食堂,但是很少去吃,父母俩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境不是很宽裕。

    铝饭盒的硬度差,易腐蚀,用得时间长了,与饭菜中的酸、碱、盐产生了细微的反应,里面就会变得斑斑点点,极不美观。再加上平时的磕磕碰碰,凹凸不平的饭盒清洗起来比较麻烦。后来,单位发了白色蓝边的搪瓷饭缸,带小碟、小盘的搪瓷大饭缸。用它盛饭不沾油,好看也好刷。

    九十年代,午餐大升级
, http://www.100md.com
    三十多年前,孙女士参加了工作。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每月挣着几十元工资,不可能在外面买着吃,只能从家里带。冬天,将前一天剩下的饭菜装进饭盒,到单位就把饭盒放在暖气上,中午时已经热乎乎了。也有同事用易拉罐做了酒精炉,铝饭盒放在酒精炉上加热很快很方便。

    孙女士说那时吃得简单,大家碗里的饭菜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怨言。到了吃饭时间,几个同事端着饭盒凑到一起,边吃边聊,气氛相当活跃。

    到了90年代,孙阿姨的单位有了食堂,素菜、荤菜和凉菜窗口提供3元、5元、7元各种价位的选择。带上自己的饭盒,想吃什么买什么,再也不是单调的白菜豆腐和咸菜疙瘩。单位发了不锈钢饭盒,便于携带、光润、抗磨、防蚀、防漏,集铝饭盒和瓷缸的所有优点于一身。

    三十年不变,“吃食堂”

    比起孙女士,七十多岁的吴胜利,自1956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单位食堂买饭。“吃食堂”是她解决午餐一直不变的方式。
, 百拇医药
    那时吴胜利工作的单位《北京日报》有自己的食堂,午餐提供米饭、馒头等主食和四五种主菜。同事们缝制一个布兜子,装上自家的碗筷到食堂打饭。到了午餐时间,三五个人一起拼桌吃饭,边吃边聊天,很开心。到了60年代的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每人有定额的粮票,食堂饭菜的选择余地也随之缩小,冬天只有萝卜白菜,夏天有小白菜之类的青菜。

    到了90年代,与孙阿姨见到的情况相似,吴胜利所在的单位食堂承包给个人,花样种类不断增加,主副食齐全。盛饭的餐具换成了塑料饭盒,单位食堂也开始提供公用饭盒。

    新千年,告别单调的豪华午餐

    孙女士的爱人在前些年也带饭;为了省钱和方便,塑料饭盒里常带的是:米饭、炒菜、饺子、包子,那时剩什么带什么,没有特意做。单位里有微波炉,加热又快捷又干净。

    2004年,孙女士的儿子在网站上班时,单位发餐费,或者就近到餐馆就餐,或者叫外卖送餐到办公室。不过,没两年儿子就吃腻了“麻、辣、烫”、凉面、汉堡,回过头来想念妈妈做的菜,于是开始带饭。
, 百拇医药
    保鲜饭盒的格子里装着的是烧茄子、鸡蛋炒西红柿、咖哩牛肉、珍珠丸子、三杯鸡等等,每周不重样。就连主食也是米饭、烙饼、馒头、发糕变着花样地搭配。儿子再也不像他的祖父母和父母那样吃着简单、单调的午餐了。

    现在,老伴的单位提供很好的盒饭,儿子也找到了解决午餐的好去处,孙女士再也不用买、洗、做的一条龙受累了,大家都健康和轻松了。

    四十年,理想午餐藏心中

    吃了几十年食堂、无数顿午餐,令吴胜利最难忘的是两个地方的午餐。1963年在北京市委食堂吃过的午餐。菜品花样多,小凉菜更是又多又惹人爱,雪里红、海带丝、拌豆腐、香椿芽拌黄豆等等。吴胜利说有时光小菜就吃饱了,更别说各种式样的主菜。

    时隔四十多年,2005年在中央党校吴胜利作为远程教育专家顾问团的一员,吃了3个月的食堂。自助餐的形式,十几种菜供选择,主食特别多,米饭、面条、火烧、玉米。作为非盈利的食堂,厨师做的饭菜得体而营养。精心制作的饭菜,合理的价格,干净卫生的环境,让人吃的踏实、放心,没有受骗挨宰的感觉。

    “一帮老家伙一起吃饭,品味和层次相当,有共同语言,午餐一起谈天说地。那是我吃过的最难忘的午餐。”吴胜利感叹道。这是人生七十年吴胜利心中最理想的午餐标准。

    2000年以后,吴胜利退休,告别了食堂午餐时代。此后,她参加各种活动吃到的午餐或者是订餐的盒饭,或者去快餐店吃包子、拉面、盖饭,更多的是有人请客,有了韩式拌饭、西餐pizza、日式套餐等更多选择。

    孙女士和吴胜利是生活中的普通一员,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能说出一串关于午餐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上班族午餐的种种变化,从单调到多样,从被控制到自由选择,从自家碗筷到各式饭盒餐盘。午餐的变迁史中我们看到时代的变迁轨迹。, http://www.100md.com(远征)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生活方式 > 生活规律 > 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