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729308
心血管介入诊疗后拔管反应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决策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罗桥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发现、识别早期心血管介入后拔管反应,区分不同的拔管综合征的表现症状,分析形成的原因,探讨积极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00例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有150例直接拔鞘,不用麻醉(甲组),另外150例在进行局麻后再实施管鞘(乙组)。在拔鞘以后,采用弹力绷带或沙袋加压,止血6小时后包扎。介入治疗后,实施24小时ECG、BP监护。在发现拔管反应时马上采取心电图和床边超声心动图两项检查,在怀疑有心衰迹象时肺部听诊,检查有没有水泡音,同时对中心静脉压进行测量等项检查,针对拔管时发生心率减低,即慢率反应时,采用阿托品和多巴胺等药品进行治疗。针对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心包穿刺抽液措施;针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及时采取二次冠脉介入、内溶栓、搭桥术等治疗措施。当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现象时,需要补足血容量等不同的措施。结果在300例患者中,出现拔管综合征63例。在总拔鞘综合征和慢率反应率方面,乙组明显比甲组低,但是,两组在快速反应率方面基本相似。在导致快率反应的原因中,有66.67%出现了血容量不足,而出现出血、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比例大致相当。采用阿托品药物治疗后,有59.1%的患者得到了恢复,在结合介入治疗、CABA治疗后,95.5%的患者都恢复得较好。另外有3例死亡。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出现的拔管综合征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种:心率慢型和心率快型。可以在拔管前实施局部麻醉进行预防,或者采用阿托品进行治疗;或者通过纠正血容量和心衰症状得到恢复,只有极少部分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经过正确的处理后,约95.5%的病例出现了良好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拔管反应;处理决策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