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3年第9期
编号:12723564
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在术后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在术后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30例术后肠瘘患者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7d时的营养学指标变化及自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营养支持7d时的血浆前白蛋白、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自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能够保护肠道功能,加速肠瘘愈合。

    【关键词】 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肠瘘;营养支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73-02

    肠瘘是腹部外科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营养状态的急剧恶化是肠瘘患者的重要死因。因此,肠瘘患者的营养支持显得十分重要。肠内营养在营养支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作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指经鼻胃/鼻肠管或经胃肠造瘘管滴入要素饮食[1]。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15例发生术后肠瘘的患者中实施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肠瘘患者,排除消化道畸形的患者,排除肝。肾疾病及其他感染并发症。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8±12.7岁。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瘘4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修补口瘘3例,小肠瘘6例,结肠瘘13例,结肠直肠吻合口瘘4例。将该组患者按照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相同,出现肠瘘后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同时充分引流、控制感染。除营养方式外,其他护理方法相同:做好肠瘘患者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和瘘口护理等措施。①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按146.3KJ/kg计算,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微量泵从周围静脉或深静脉将一定量的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脂肪乳剂匀速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剩余的营养物质均混匀在3L聚乙烯袋中进行滴注。②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采用输注泵泵入,胃管内以50ml/h匀速泵入,之后逐渐增加用量及浓度,约7d达全量,每日需要量按105-126KJ/kg计算,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7d时的营养学指标变化及自愈情况。①养学指标: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ml,置于真空采血管内,1h内分离血清,收集血清静置后测定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②自愈情况包括瘘口自愈率和自愈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和严重感染发生,观察组的营养支持7d时的血浆前白蛋白、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分别为221.5±12.8pg/dl、42.7±4.2mg/dl、128.2±28.9mg/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4.3±10.4pg/dl、34.5±5.9mg/dl、113.5±27.5mg/dl(P<0.05)。

    2.2 两组患者的肠瘘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自愈率为86.7%(13/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11/15)(P<0.05)。观察组的自愈时间为14.2±1.5d显著短语对照组的16.8±2.5d(P<0.05)。

    2.3 两组患者的营养耐受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肠道管饲期间出现2例腹泻,经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后消失。对照组有2例高热,1例腹泻,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的耐受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80%是由手术引起。肠瘘患者的病程长、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为营养不良、内稳态失衡和感染等严重病理生理改变,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容易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研究显示,55%-90%肠瘘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是肠瘘治疗措施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能使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加速患者机体的恢复。肠外营养是以往临床上常采取的营养方式,但近年来,肠内营养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已经成为肠胃外科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其更符合生理学特点,能够提供谷氨酰胺、短链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等肠黏膜细胞所需要的组织特需营养,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刺激胃肠激素分泌,恢复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液循环[2]。肠内营养还降低肠道内膜屏障功能的损害和细菌内毒素的易位,防止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显示,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护肠瘘患者的肠道功能,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3]。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较单纯肠外营养患者的营养状态好,肠瘘愈合快,愈合率高(P<0.05)。综上所述,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能够可保护肠道功能,加速肠瘘愈合,是治疗肠瘘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谭丽,欧阳建怡.肠瘘感染控制与营养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580-1581.

    [2] 冯金周,曾俊,孙明伟,等.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行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6):331-334.

    [3] 高岩,徐淑云,李大艳.肠内外营养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52-53., http://www.100md.com(王永杰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