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25
编号:13751820
浅谈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5
     河南省睢县公疗医院儿科,河南睢县476900

    【摘要】本文从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入手,并站在护理医学的角度对患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面对不同心理的患儿,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心理护理;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76-02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及心理都处于高度发展的敏感期;在其患病住院求医过程中,对其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亚于对患儿的生理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不但要对患儿的护理技能娴熟掌握,还要熟悉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用爱心和患儿及家长交流,通过对患儿生理及心理的全程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儿童的年龄较小,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心理活动很容易随治疗过程发生变化。本文从儿童时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患儿的心理护理,笔者对此有了粗浅的认识,总结如下:1.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新生儿及婴儿期的心理特点。婴儿期(0-1岁)就是指孩子出生到一周岁的年龄段。在婴儿出生到第一个月底又称新生儿期,在此年龄段患儿有极强的亲母性,对其周围的居住环境及人文环境很容易产生排斥及对抗心理;但是当其生理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患儿表现出的就是感受是愉悦的。

    1.2新生儿及婴儿期的心理护理。新生儿期的患儿受其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影响,对其进行护理时应当手法敏捷、动作熟练、力度温柔轻巧等,从多方位减轻因护理因素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对于婴儿期的患儿要依照实际状况及时为其提供各种生理及心理需求;同时对患儿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等进行密切关注,通过各种接触、安抚等途径增强与患儿之间的亲近感;另外,在儿科病房对其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对患儿的父母做好心理调剂工作,以缓解患儿父母紧张、焦虑的状态,从而促使患儿父母的积极合作及患儿的早日康复。2.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2.1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幼儿期(1-3岁)是指1到3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都非常迅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一些事情能用简单的语言与外界进行交流,由于其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发育尚不健全,其说话表达能力不强,想要表达的一些话语常被护理人员所不理解,患儿就会因语言原因被误解,导致治疗时情绪受到影响;有些儿童的自尊心较强或者脾气暴躁,会因此不予护理人员配合,影响治疗的效果。

    2.2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护理。对于幼儿期患儿的护理,护理人员应依照本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具体面对患儿时要表现出对患儿的亲近与爱抚,对于孩子的讲话要认真、仔细的聆听,从护理人员的具体表现上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怀,给患儿心目中留下美好的一面;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患儿的认知水平、家庭教育环境等采用不同的护理应对措施,从多方面着手于患儿进行接触、交流,从根本上消除患儿对治疗的抵触心理,从而让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升临床治疗的疗效。3.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3.1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接受了幼儿园的启蒙教育,生活起居也从单纯的家庭融入到集体生活。教育促使思维的发展与进步,儿童在这个阶段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在患病期间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加突出;甚至一些患儿以患病为借口,给父母提出平时不能满足自己所需的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患病”的满足,在住院的过程中往往夸大自己的症状,这样就会给一些疾病的诊疗带来困难,影响对疾病的质量效果。

    3.2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护理。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患儿发生的一些偏激、任性等现象,应予以理解;同时给患儿父母以正确引导和解释,让患儿这些心理应激现象得到及时的处理。另外,护理人员应在护理的同时利用一切办法从不同的方面博得患儿的同情心,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和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感觉到护理人员是他们值得信任的亲人或朋友;在进行打针、穿刺等一些临床操作时,还要给予激励性的语言提升患儿的心理满足感及维护患儿的自尊心等,使之能以愉快的心情、愉悦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4.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4.1学龄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学龄期(6、7-14岁)儿童是指从6-7岁到14周岁的一个年龄段。在这个时期儿童告别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为主导的生活模式,步入了以学习为主导的生活之中。学龄期儿童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对集体生活有着一定的依赖性,此时期的儿童大多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及自尊心;也有的孩子因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自卑的心理占据上风,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此时期的儿童一旦生病,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害怕脱离集体而不愿住院的心理;或者因自卑住院后不愿出院,出院后不愿上学的心态;处于对科学知识认识的不足等因素,甚至出现过度的担忧自己的病情,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4.2学龄期儿童的心理护理。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患儿,要依照不同孩子的个性及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要有的放矢。对其护理时要客观、恰当地给患儿的病情给予解释,并及时给予患儿安慰;同时,变换不同的角色融入患儿的生活,适时地鼓励患儿对抗疾病的信心,激励患儿的战胜病魔的斗志等;另外,处于患儿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向往,合理地安排师生的探望及功课的补习,让患儿在具体的临床护理中感觉到温馨、和谐,从而大大提升治疗的质量及疗效。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中,要掌握不同年龄层儿童的心理特点,坚持积极交往、适时激励、针对性护理的原则,及时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同时以儿科护士职业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护理技术,应对儿科护理中不同患儿的心理问题,提升患儿的治疗质量及效果,实现医院社会认知及家庭满意的双赢。参考文献

    [1]谢子涵.儿科患者心理护理对疾病治疗效果研究[J].实用儿科杂志,2010.09.

    [2]侯晓红.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8., 百拇医药(尚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