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周围静脉血管病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盆腔手术后(剖腹产,子宫切除术,)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病人最为常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预防肺栓塞,猝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就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十年期间,共收治52例病人做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0岁,左下肢50例,右下肢2例,病程2小时-50天。其中剖腹产术后18例,子宫切除手术7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5例,长期卧床2例,不明原因10例。
1.2 临床诊断 ①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加深,胫骨粗隆下10厘米处,患肢周径大于健肢周径1厘米。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栓塞部位,程度,管腔狭窄情况,栓子大小,可反复检查,方便,有效。③下肢深静脉造影。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7-10天,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有利于静脉回流,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治疗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1.3.2 药物治疗 ①溶栓治疗,在无溶栓禁忌的情况下,用尿激酶针150万u+生理盐水250m12小时滴完。然后用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针25000U持续静滴,应用七天。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调整滴速。②在应用第五天加服华法令片口服,监测凝血四项,根据国际标准生化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华法令片用量,一般服药3-6个月。(必要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华法令片)。③可以配合丹参针静滴。
1.4 疗效评价 ①痊愈:症状消失,患肢与健肢相比周径小于1厘米,彩色多普勒示,静脉管腔无血栓。②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患肢与健肢相比周径小于2厘米,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血流通畅,管腔不光滑,血管内径>70%。③有效:症状缓解,肢体肿胀,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70%。④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彩色多普勒示深静脉无血流通过。
1.5 治疗效果 本组52例中治愈21例,好转30例,无效1例(病史较长)总有效率98%。
2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外伤手术后。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及手术后要卧位,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在静脉内,有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易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并发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下肢血栓明显高于右下肢。原因与解剖有关。左额总静脉受左额总动脉压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针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的凝块,还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能提高血管ADP酶溶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应用尿激酶针后要持续用肝素针,预防血栓再形成,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增进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在应用肝素针过程中监测APTT,一般延长正常值1.5-2倍。华法令片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从而使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防治血栓再形成。应用中监测INR、PT,要求达到正常值1.5-2倍。通过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病程短,疗效好,病程长,疗效差。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重要。
参考文献
[1] 时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03(1).
[2] 吴庆华,罗小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的解析(电子版)[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03(01)., 百拇医药(孙勤梅 陈冬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周围静脉血管病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盆腔手术后(剖腹产,子宫切除术,)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病人最为常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预防肺栓塞,猝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就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十年期间,共收治52例病人做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0岁,左下肢50例,右下肢2例,病程2小时-50天。其中剖腹产术后18例,子宫切除手术7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5例,长期卧床2例,不明原因10例。
1.2 临床诊断 ①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加深,胫骨粗隆下10厘米处,患肢周径大于健肢周径1厘米。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栓塞部位,程度,管腔狭窄情况,栓子大小,可反复检查,方便,有效。③下肢深静脉造影。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7-10天,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有利于静脉回流,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治疗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1.3.2 药物治疗 ①溶栓治疗,在无溶栓禁忌的情况下,用尿激酶针150万u+生理盐水250m12小时滴完。然后用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针25000U持续静滴,应用七天。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调整滴速。②在应用第五天加服华法令片口服,监测凝血四项,根据国际标准生化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华法令片用量,一般服药3-6个月。(必要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华法令片)。③可以配合丹参针静滴。
1.4 疗效评价 ①痊愈:症状消失,患肢与健肢相比周径小于1厘米,彩色多普勒示,静脉管腔无血栓。②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患肢与健肢相比周径小于2厘米,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血流通畅,管腔不光滑,血管内径>70%。③有效:症状缓解,肢体肿胀,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70%。④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彩色多普勒示深静脉无血流通过。
1.5 治疗效果 本组52例中治愈21例,好转30例,无效1例(病史较长)总有效率98%。
2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外伤手术后。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及手术后要卧位,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在静脉内,有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易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并发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下肢血栓明显高于右下肢。原因与解剖有关。左额总静脉受左额总动脉压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针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的凝块,还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能提高血管ADP酶溶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应用尿激酶针后要持续用肝素针,预防血栓再形成,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增进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在应用肝素针过程中监测APTT,一般延长正常值1.5-2倍。华法令片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从而使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防治血栓再形成。应用中监测INR、PT,要求达到正常值1.5-2倍。通过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病程短,疗效好,病程长,疗效差。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重要。
参考文献
[1] 时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03(1).
[2] 吴庆华,罗小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的解析(电子版)[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03(01)., 百拇医药(孙勤梅 陈冬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