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34
编号:13733598
面肌痉挛MVD术中两种侧方扩散方法应用的比较(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文勇 张勇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2.结果

    2.1 5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其中发病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发病年龄从20至70岁不等,男女比例为7:6,左侧颜面部占58%,右侧42%。

    2.2 MVD术中缝合硬脑膜后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获得的LSR最终消失的有34例,没消失的有16例;其中消失的34例中,排放脑脊液后消失的例数为13例,占38.2%;牵拉小脑绒球后消失的例数为4例,占11.7%;垫开责任血管后消失的例数为17例,占50.1%。

    2.3 颧支-颏肌反应获得的LSR最终消失的有42例,没消失的有8例。其中消失的42例中,排放脑脊液后消失的例数为11例,占26.2%;牵拉小脑绒球后消失的例数为3例,占7.1%;垫开责任血管后消失的例数为28例,占66.7%。

    2.4 统计分析

    3.讨论

    LSR是面肌痉挛的特征性电生理反应,它的消失与否直接反应了术中面神经的减压充分程度。在上述临床科研中我们发现MVD术中“颧支-颏肌”法获得的LSR比“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法获得的LSR的敏感性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下颌角处脂肪组织较厚,针电极在放电过程中可移位其稳定性相对较差,故可造成LSR有一定波动性。(2)面神经主干经茎乳孔出颅,在下颌角处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其神经末梢在此处与出颏孔的三叉神经分支下牙槽神经末梢走形相近。MVD术中垫开REZ段的全部责任血管后,再刺激下颌缘支时,此时刺激电流很可能经:下牙槽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主干—三叉神经脑桥核核团—面神经核—面神经颧支—眼轮匝肌这一传导通路获得假性“LSR”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