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39
编号:13718880
神经外科下肢深静脉穿刺之后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9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24—02

    神经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在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的情况下发生,常见有三方面诱发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①。神经外科患者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肢体偏瘫,活动减少,肌肉收缩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显著降低,常引起下肢血液流速缓慢;同时因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具有潜在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形成的因素。下肢深静脉穿刺本身又是对静脉壁的损伤,易引发血栓形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0.3月——2013.2月共受治了开颅术后下肢深静脉穿刺患者共156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例,年龄在72~84岁,男3例,女1例;男3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2例,右侧瘫痪肢体1例,女1例,右侧瘫痪肢体1例。刺后15天之后临床表现为患之明显肿胀、皮温升高,自述者疼痛明显。

    1.2治疗方法 本组2例均采用溶栓、抗凝、解痉,抬高患肢,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

    1.3结果所有发生DVT患者,因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精心护理后均痊愈,有1例发生,肢体残疾等并发症发生。

    2 一般护理

    2.1早期发现 注意观察DTV形成的表现,观察要点包括;早期肢体的皮肤温度、色泽、弹性;肢体的围度和压痛;患者的感觉异常等。DVT早期的肿胀往往表现为弥散性肢体肿胀,张力较高,皮肤温度可增高,有压痛,肿胀有肢体明显局部肿胀,而远端肢体不肿胀,最常见的可能性是异常的骨化,而不是DVT。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拔出深静脉置管。

    2.2患者急性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避免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时,需穿弹力袜,适当压迫浅静脉,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弹力绷带因根据患肢合适的加压,耐心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训练,以减轻状态,取得最佳疗效。

    2.3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患者出现烦躁、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咯痰带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即让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4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痛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

    2.5每4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2.6采集血液标本时,严禁在患侧肢体上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7加强肌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2.8功能锻炼: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让神志清楚患者下床活动,先站立然后慢慢行走,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2.9根据病情酌情 溶栓药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2.10空气压力泵的使用,能有效促进静脉回流,减小血栓形成., 百拇医药(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