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与保健》 > 201411
编号:13658462
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医药与保健》 201411
     【摘 要】 目的 对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70例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指标复常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结论 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关注。

    【关键词】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73+.2 【文献标识码】 B

    在临床上,将脑组织局部突然出现血动脉灌注量减少或血流发生中断而导致的局部供氧供血停止,使脑组织破坏的病理学表现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抽取其中的7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后,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53-87岁,平均年龄(64.6±1.3)岁;脑卒中发病时间1-6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8±0.5)小时;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64.5±1.4)岁;脑卒中发病时间1-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7±0.6)小时。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三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②年龄在50-90岁;③发病时间在10小时以内;④排除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⑤患者家属同意接受药物治疗[2]。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100mg每次,每天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治疗组: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100mg每次,每天一次,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为20mg每次,每天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3]。
, 百拇医药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各项指标复常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治疗效果等。

    1.5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基本治愈:经相应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超过90%;显效:经相应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超过45%,但是仍然没有达到90%;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程度已经超过18%,但是仍然没有达到45%;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甚至是恶化[4]。

    1.6 数据处理方法 相关数据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取X2检验,P<0.05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 百拇医药     2.2 神经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临床药物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19.84±3.52)d神经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共计接受临床药物治疗(23.08±3.86)d; 治疗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后(14.30±2.79)d神经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共计接受临床药物治疗(18.95±3.16)d。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

    3 讨论

    致残、致死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主要特点,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5]。伴随着该种疾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该病的治疗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神经内科工作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6]。临床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发作的一个主要病理学基础,巨噬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内外的脂质是粥样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7]。阿托伐他汀属于3-羟基-3-甲基戊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一种,该药物实际应用后不仅仅可以使降脂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还可以起到明显的抗氧化、抗凝的效果,因此该种药物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行有效治疗[8]。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郭正良,傅毅,辛晓瑜,等.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14(10):354-355.

    [2] 杜贤兰,孙莉,李艳彬,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4(11):364-365.

    [3] 陈晓春,刘楠,张洪,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16(14):148-149.

    [4] 李泽东,马静萍.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 3和AIF表达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2(17):283-284.

    [5] 郑秋甫.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11,18(12):167-168.

    [6] 刘志军,范生尧.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13,11(14):260-262.

    [7] 肖梅,张利.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0(12):1462-1464.

    [8] 杨明秀,陈红,邱小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1,14(12):103-104., http://www.100md.com(王美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