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79853
植物雌激素与人体健康(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上海预防医学》 2007年第7期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是指某些能结合并激活哺乳类动物及人类的雌激素受体,从而具有雌激素样和或抗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活性成分。1979和1982年分别在灵长目和人类尿中发现了植物雌激素,其对人体机能的重要作用和健康意义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现就植物雌激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1雌激素的分类及来源

    植物雌激素可分为五类:异黄酮、木酚素、二苯乙烯类、香豆雌酚、真菌类。异黄酮主要来源于大豆、三叶草、葛根等豆科植物;木酚素主要存在于亚麻籽、油籽、黄豆芽、水果和蔬菜中;二苯乙烯类是何首乌、大黄、虎杖、金雀根等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葡萄和花生中也有较高含量;香豆雌酚仅存在于苜蓿或紫花苜蓿及一部分豆类中;d一玉米赤霉醇(ZAL)则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真菌类植物雌激素。

    2雌激素的吸收代谢

    食物中的植物雌激素大多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糖苷,如大豆的主要糖苷是黄豆苷、染料木苷等,经消化道中的细菌或体外发酵水解脱掉葡萄糖基,分别形成糖苷配基黄豆苷原、染料木黄酮,这种非结合形式糖苷配基才有活性。植物雌激素主要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降解,Stephen,Burnes(1998)提出大豆中异黄酮的苷元在胃和小肠的上部开始吸收,β—糖苷能在小肠末端被吸收,而丙-酰化和酰化的糖元被大肠中的微生物降解后被吸收,被吸收的异黄酮及其分解产物在解毒机制作用下,在胃肠黏膜、肝和肾中被结合成葡萄糖醛酸酯的形式,少量结合成硫酸酯的形式;葡萄糖醛酸酯可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然后在小肠中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1]。
, 百拇医药
    3植物雌激素的生物学特性

    植物雌激素对机体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植物雌激素在体内能够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相结合,当植物雌激素使用足够的剂量,它可以产生与体内雌二醇相似的效能[2]。它还可刺激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蛋白,以此调节体内激素的活性。另一方面,植物雌激素也可对靶细胞产生抗雌激素作用。这一作用的主要机制被认为是竞争性抑制的结果。此外,一些异黄酮和香豆素可减少体内雌激素的生成,所以,植物雌激素既能作为雌激素又能作为抗雌激素使用[3]。至于植物雌激素在机体内发挥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何种效应,则取决于剂量和机体内甾体雌激素状态,低剂量时,其与雌激素竞争结合ER,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中剂量时,产生一定的雌激素活性,高剂量时,其可以活化因雌激素剂量不足未能活化的ER,产生雌激素增强效应。

    另外,植物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因其种类、年龄、剂量、靶器官的功能状态、营养途径和活性代谢产物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4]。体内所有细胞均可摄取体液循环中的雌激素,但不同的组织中因雌激素受体差异而亲和力不同,植物雌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依次为生殖系统中的子宫、乳腺、前列腺和心血管组织中的动脉及骨骼组织等。
, 百拇医药
    4植物雌激素与健康

    研究证实,植物雌激素是一类非固醇类植物来源的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合物。它不仅对许多疾病有预防作用,而且还能作为一种选择性的治疗手段,其临床作用正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4.1对心血管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是通过影响血脂水平、血管平滑肌收缩及血小板聚集来实现的。日本进行的一项4 83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摄入豆类蛋白后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胆固醇浓度[5],同时还可明显降低血浆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从而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植物雌激素还能抑制血压升高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高血压恶性循环;同时, 植物雌激素还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活性,可减少酪氨酸磷酸化,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如以异黄酮喂食大鼠后,大鼠血小板体积明显变小,且处于不易激活的状态[6]。
, http://www.100md.com
    4.2抗癌、抗氧化作用

    大豆异黄酮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特别是与激素相关的肿瘤,如乳腺腺癌和前列腺癌。美国的一项研究(1 554例)显示[7],豆腐的摄入与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在体及离体研究均证实,二羟异黄酮可抑制白血病细胞HL260的生长,三羟异黄酮在浓度为5~40 μmol/L时可广泛抑制多个器官,如乳腺、前列腺、大肠、皮肤的多种激素依赖性和非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

    植物雌激素的抗氧化作用体现在能阻止细胞膜脂的氧化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以及DNA的氧化损伤,而细胞膜脂的氧化损伤与LDL氧化修饰会导致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李国莉等[8]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一定剂量的大豆异黄酮,能降低小鼠肝脏组织中MDA (甲二氧基苯异丙胺)和H2O2的含量(P

    [ 下 页 ], 百拇医药(田志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