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671548
一起预防接种后群体性发热事件的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上海预防医学》 2008年第8期
     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375-02

    2007年9月12日,闵行区莘庄镇所辖2所中学各有数十名初三学生在接种白破疫苗后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证实这是一起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事件,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采取预防接种后群体性不良反应调查方法进行调查,主要对发热学生的全身及局部反应情况、医院就诊情况进行调查,采集尚在发热的学生咽拭子进行流感快速诊断。同时对事件发生前后学校缺课情况、以及课程安排进行调查。 诊断标准按照《上海市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监测方案(2005年版)》对该起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判断。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基本情况 A中学初三年级有8个班级,共有296名学生;B中学初三年级有3个班级,共有75名学生。

    2.1.2 接种情况 2007年9月11日下午,莘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分2批分别对2所中学初三学生实施白破疫苗接种,所有负责接种的医务人员均持有免疫预防接种上岗证,接种部位、途经、剂量均符合规范。接种前学校对所有接种的学生和家长发放了接种告知单,由家长签名后交校保健室留存。接种当日对接种学生进行预检,对身体不适、疫苗成分过敏、有白破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学生均未实施接种。A中学共接种283名学生,13名学生未接种。B中学共接种74名学生,1名学生未接种。

    2.1.3 流行强度 A中学共有28名学生出现发热(体温≥37.5℃)、全身不适症状,发生率为9.89%;5名学生同时有局部硬结疼痛等表现,发生率为17.86%。发热主要以低热(37.5℃~38℃)、中热(38℃~39℃)为主,高热者(体温≥39℃)较少,其中低热9人(32.14%)、中热17人(60.72%)、高热2人(7.14%),13名未接种者中未出现反应。B中学共有10名学生发热、全身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3.51%,其中低热3人(30%)、中热6人(60%)、高热1(10%);1名同学还同时出现局部硬结疼痛等症状,发生率为9.09%,1名未接种者中未出现反应。

    2.1.4 时间分布 2所中学均从9月12日上午至13日中午陆续出现发热学生,持续1天半时间。发病高峰均在12日上午,A中学发病24人,占发病总数的85.71%;B中学发病11人,占发病总数的84.61%。

    2.2 学生因病缺课统计

    调查发现,白破疫苗接种之前2所中学仅A中学个别学生因为一般感冒缺课;调查当日,A中学有5名初三同学因接种后发热而缺课,B中学有2名初三学生因发热而缺课,无其他因病缺课情况。

    2.3 实验室检测

    对调查当天尚在发热的6名学生采集鼻拭子,进行流感快速诊断,结果均为阴性。

    2.4 生物制品使用情况

    本次接种的疫苗为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厂生产。2所学校使用的为同一批号疫苗,批号为20051201,有效期至2008年12月31日,有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收检编号为SPBF 200602729。该疫苗由区疾控中心从市疾控中心统一领取,再由区疾控中心分发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程保证2~8℃低温冷藏。截止2007年8月31日,该批次疫苗共接种3 462剂次,区疾控中心共监测到不良反应4起,均为轻度局部反应。

    2.5 控制措施

    区疾病预防控制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海市疾控中心报告此次事件,并停用该批次疫苗,通知辖区内其他社区暂停学校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对局部症状严重(接种部位红肿热痛,肿块直径超过5cm)学生联系医院进行局部热敷处理,对学校及发热学生家长进行解释告知工作。

    3 讨论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上海市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方案》关于接种白破疫苗后群体性发热事件的诊断标准,我们最终判定2所中学接种白破疫苗后群体性发热事件属于一起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事件。主要依据是:① 该疫苗用精制白喉类毒素和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经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接种后可有发热、疲倦、头痛或局部红肿疼痛等反应。本次群体性发热在接种12 h后发生,与本次预防接种有时间关联。② 此次接种后群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9.89%(A中学)、13.51%(B中学),均超过以往白破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7年上海市第二季度免疫规划简报显示:白破-北生-2mL产品不良反应报告率为261.6/10万剂次,白破-上生-5mL产品不良反应报告率为98.7/10万剂次)。③ 除2例合并感冒外,其余未见其他病因。④ 除1名学生发热、局部红肿经对症补液治疗好转外,其余发热学生呈一过性反应。⑤ 对调查当天尚在发热的6名学生采集鼻拭子,进行流感快速诊断,结果均为阴性,可排除流感爆发流行的可能。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本次接种后学生出现发热现象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初三学生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过大,正值开学初期,还未适应紧张的学习环境,接种当天天气较为炎热,接种前后部分班级参加了剧烈的体育运动,另有一些发热学生接种后受过风寒。同时,部分班级学生存在心因性反应,某班有5名学生受发热同学影响,自己感觉有发热,但经测量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内。

    学校预防接种工作目前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一项重点,具有大批量、集中接种、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特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各器官发育期,又是紧张的学习阶段,故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超过一般水平。要做好学校预防接种工作,需多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参与。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①进一步梳理学校预防接种工作流程,落实分工,明确各方责任。卫生部门应加强保健老师培训,提高判断及处理不良反应的能力;明确接种禁忌证,严格执行接种前逐个预检制度;做好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监测统计,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教育部门应做好接种学生接种前的健康宣教,告知疫苗所预防的疾病、禁忌证、反应及注意事项;做好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登记、报告工作。

    ②健全学校预防接种后群体性不良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提升防控能力。一旦事件发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快速诊断,若为群体性不良反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暂停该疫苗的使用,或调用其他疫苗;同时向家长及学校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平息事件。若为预防接种偶合疾病事件,则应立即进行临床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收稿日期:2008-04-14), http://www.100md.com(吴 燕 张莉萍 金宝芳 杜 艳 倪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