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践和思考(2)
2上海市新发和输入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实战运作近年来,上海市新发传染病监测与应对能力明显提升,防控体系日渐完善,自2003年SARS疫情后逐步发展,经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考验,有效应对处置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2015年MERS、2016年寨卡病毒病及黄热病等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十二五”期间,本市共调查处置50余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均排除)和MERS可疑病例(均排除),有效控制重大突发疫情,未发生疫情暴发流行;顺利完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亚信峰会等多次国际重大会议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任务,建立了及时、高效、敏感的本市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上海针对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实力也逐渐提升完善。
2.1尽早采取措施,有效防制SARS
2003年1—5月,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SARS暴发流行。上海共报告确诊病例8例。病例从发病到就诊平均1.5天,就诊到隔离平均1.5天,首诊调查到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平均1.9天。
早在2003年1月,上海已制定了SARS防制的分级预案,建立发热门诊和筛检程序促进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关口前移[3],认真落实六个环节:监测、流调、隔离、检疫、治疗、控制院内感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