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16年第11期
编号:12987174
上海市某院成人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日 《上海预防医学》 2016年第11期
     感染性腹泻是一类主要以胃肠道发生炎性反应的疾病总称。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大约有30~50亿人受到胃肠炎的困扰,而其中约有1 400万人因此死亡[1, 2] ,感染性腹泻导致的疾病负担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3]。为掌握成人感染性腹泻病流行趋势及疾病病原谱,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从2013年起连续3年对初诊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为进一步完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病例来源

    以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前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监测点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年龄大于14周岁,具有腹泻症状的初诊病例为监测对象。腹泻定义为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伴大便性状改变。采用10︰1系统抽样,即每间隔10例监测对象抽取1例,采集该病例2份粪便标本,于24 h内由专人送至普陀区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

    1.2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区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按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WS280—2008)和霍乱诊断标准(WS289—2008)对送检的粪便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与鉴定,项目包括:霍乱弧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杆菌(EAEC、EHEC、EIEC、EPEC、ETEC)、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