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515084
幼儿建构数学知识有效途径探索与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儿童与健康》 2007年第10期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寻找一条即立足于幼儿生活,又能帮助幼儿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历时7年时间,做了较深层次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种“集中数学与实习场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基本上能使众多幼儿在同一环境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类型又能促进个体发展的方式、在具体的知识情景脉络中,搜寻相关信息,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在生活的游戏中积累了数学经验,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消化、探究、增长知识。教师再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和幼儿一起将直接经验进行整理加工,帮助幼儿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转换。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从实物到符号,从平面到立体,从图示到行动,从策略到结果等循环往复的心理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999年,我们开始专注于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在对理论于是见得不断研究中我们注意到:“数学赋予我们的适宜中研究能力。”培养这种研究能力应该从幼儿开始:要想培养这种研究能力,必须具有真实的(或拟真的)问题情景:但是,“大自然为儿童预备了树木、花朵和动物……却没有能引发数理概念的精确性的东西”。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引发数理概念的操作材料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001年,受国家教育部“十五”课题《创新教育》选用的操作材料启发,设计了《拼插玩具转》(获国家专利)。运用与游戏化教学之中,对幼儿进行了“在结构游戏中建构数学知识”的实验(专为该实验撰写的论文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随着研究的深入,接触到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关于“实习场”及相关理论。2004年又对原设计进行了改善,设计了《组合智力玩教具》(获国家专利)并自费生产产品,在本班教学和“数学、创造实习场”中试用。

    我们高兴的看到:在孩子的手中,《组合智力玩教具》的零部件不仅成了体现孩子们想象创造的中介材料,更是孩子们自己纠错、认知、思维发展的镜子。孩子们用他拼插出了汉字、字母、数字、数字符号、花草树木、亭台楼榭、汽车、轮船、直升机、赛车、交通指挥台、信号灯、路标指示牌、公路、路灯、生活小区、游乐厂、还有“喷泉”等造型。当造型不够完美时,孩子们会反复摆弄调整造型的颜色和部件的块数,直到满意为止。他们还将这些造型组合成城市景观。它使幼儿在玩中认识了颜色:学习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体验数量与空间位置关系等等,它使我们能够在孩子的操作中看到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该教学玩具以其精确性、易组合、造型精美的特点等,深得幼儿喜欢,令其百玩不厌。材料的选择和实习场所的创设,真正为幼儿搭建一个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和培养创造能力的平台。

    活动案例:《学习9的分解组成》为例

    说明:

    1 本次活动是为幼儿从“自由拼插”向“有意识、有目的的拼插”阶段转换设计的,分为集中游戏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2 本次活动使用的操作材料是《组合智力玩教具》中的主件“方砖”。其形状为五面体有插孔、一面有插销、棱长位厘米的立方体。本套玩教具共有6种形体。

    (一)活动预案

    预设目标:

    1 探究9有哪几种分解组成方式。

    2 体会9块玩具砖、两种形体搭配拼插造型的多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1 将“方砖”5块按黄绿黄的顺序拼插成一根数学棒,再拼插出6块白、7块蓝、8块黄等三根数学棒,并准备2块红方砖备用。

    但不事先提示给幼儿(为能力差的幼儿准备)。

    学具:1 幼儿每人一根数学棒(由9块方砖拼插而成)

    2 方格纸一张,彩色笔、铅笔各一支(用于记录分解组成式而成)。

    3 在“实习场”中,将十箱《组合智力玩教具》按顺序摆好,以方便幼儿分组操作。并告诉幼儿进入“实习场”的规则与往常相同。即:每四人为一组,前十名进入为小组长,其他幼儿自由组织。

    (二)活动过程:

    1 引子。说儿歌,暗示幼儿注意力要集中。请幼儿边说儿歌边用手指自己的器官。(儿歌附后)

    2 手指游戏:复习8的分解组成

    老师边用手指边提问: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解为1(或2、3……坳儿边伸出相应的手指边答复: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解为1和7,1和7合起来就是8。

    师:合成8。小朋友请注意:老师出1你出几?幼儿边出手指边做答。依此类推。

    3 目测数群能力游戏,师:出示5块方砖拼成的数学棒,问:这是几块?

    (选用两种颜色相间插拼,便于幼儿对“方砖”块数的准确判断。)让我们数一:下。真棒。(和幼儿共同确认判断的结果)。师:出示6块方砖。问:这是几块?强调6比5多1。并将两根数学棒一端对齐,使幼儿能清楚地看到6比5多1的结果。师:出示7块方砖。请小朋友用手指来告诉老师:这是几块?(伸出的手指根数与方块砖数之间暗含着等量关系)。师:出示8块方砖。请小朋友用手指来告诉老师这是几块?(体验“递增”的意义)

    4 引导幼儿寻找9的分解组成的方法师:(接着上面的话说)如果想把它(由8块方砖组成的“数学棒”)变成9块怎么办?(添上1):问没添之前是几块?添上了几块?变成了几块?那么,如果我们想用分解组成的方法来描述刚才的过程,应该怎样说?(请哟幼儿自然推出8和1合起来是9,9可以分解为1和8这种分解组合方式)师: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分解组成的方法和我们了解分解组成规律,如果我想按顺序往下分,第二种方法,应该先分出几?(啊!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说。)再往下分呢?(好!)为了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人的想法,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法用手中的学具,找一找、分一分、合一合,再用方格纸和彩色笔将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谁做完了,就让他送到老师这儿,然后就到“实习场”做设计师。今天的设计项目是:用两种形体、9块玩具砖拼装造型,看谁的设计更美,更有趣。

    (以设计各项从“引子”到“用方格纸对9的分解组成的记录完毕”,全体幼儿在15~20分钟完成。)

    5 巡回指导。包括对探究9的分解组合方式和“实习场”用两种形体、9块玩具猪拼插造型的指导与引导幼儿见的相互评价。

    (三)“实习场”即景

    在探究“9的分解组成”过程中,有的幼儿一边用9块方砖拆拆合合、摆摆弄弄,一边在方格纸上写画:有的只拆分了几下就开始写画:有的还用根本没用“学具”就直接写画出来。第三种幼儿最早将“记录”完成交上来,最先转入下一个环节活动。

    在用两种形体、9块玩具砖拼造型的过程中,孩子们边数边变化着“两种形体”的个数:变化着两种形体的结构组合方式,每完成一件造型就放在一边,又去尝试下一种造型。整个“实习场”42名幼儿没有来回走动,只有“拼插”声。间或,你会听到:老师,他用的不是两种形体。间或,你会听到告状:“”插了个那么大的,他用的块数不对!”“这时,被指责的”会跑过来指画着说:“我把这两个(两种造型)连在一起了,这边是9可以分为”和,那边是9可以分成*和*”。这些简洁的争辩,说明孩子们的思维正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正在提升。, 百拇医药(路利民 董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