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法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活动,学习、掌握数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抽象的数学概念要靠运用实物的操作让孩子们建立数字的对应关系。许多教师对操作法的心理学依据及其在数概念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中难免出现一般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为此,我们在思考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侧重对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操作进行如下探索:一、努力更新观念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到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只强调直观性,活动中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的。幼儿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他们必须通过反复摆弄操作材料,感知和发现材料中所呈现的数学关系,来逐步建立数学概念。所以凡是要教给幼儿有关的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幼儿对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使幼儿饶有兴趣地一步步进入数学世界。如:在认识数量“7”时,可提供数量是“7”的各种事物,碟子、苹果、积木……让幼儿自由数数,自由探索,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表示7个苹果数量的“7”,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