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26717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指导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儿童与健康》 2008年第5期
     新一轮的幼教改革关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研究,这对广大幼教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应如何体现“课程回归生活”这一课改的大方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音乐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有其理论上的依据的。据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幼儿很早就对音乐有感受的能力,他们对不同的乐曲,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有较强的感受和模仿能力。一方面,幼儿认识客观世界,是从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幼儿期的思维特点具有直观性,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还受到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均需要教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教育。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各种活动。
, http://www.100md.com
    二、利用日常生活物品丰富音乐表现形式

    音乐源于生活,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许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果我们能别具匠心地加以利用就可以使幼儿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从而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1 引导幼儿感受多种生活物品的奇妙音色

    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充满好奇,对什么东西都想去动一动,敲一敲,可生活中的物品实在太多了,如何有意识地因势利导,便成了衡量一个幼儿教师教育机智的重要标准。首先从杯、碗、碟、盆、勺、锅等便于收集的物品入手,发动家长参与收集,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开展《杯、碗、碟、盆在唱歌》、《小碗在唱歌》、《好听的声音》等活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认识各种物品,以及该种物品所发出的音色特点,了解同种物品不同材料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在认识了各种物品的音色特点后,再引导幼儿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类。有的小朋友说:“我觉得木碗的声音像木鱼的声音”;有的说:“我觉得搪瓷碗的声音象小鸡的声音”:还有的说:“我觉得不锈钢碗的声音像敲钟的声音”……通过教师有意地引导、幼儿亲自体验,大部分幼儿能根据自己对各种音色的理解、想象,对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分类,让幼儿认识到原来生活中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音乐,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 百拇医药
    2 让幼儿尝试运用多种生活物品进行配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笔者从自然声源入手,让幼儿听辨各种音响的效果。如让幼儿敲击碗和杯子、水管和磁砖、地面和桌面,或到户外寻找不同的声音,在玩中不断探索、发现声音的高低。由于这些物品都来自于生活,是他们天天都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而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声音的秘密,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首先,我用锅、碗、瓢、盆作为伴奏乐器,要求幼儿认真聆听,辨别其音色,再根据乐曲的性质来选择“乐器”,这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显得有点乱,大部分幼儿只是兴奋地敲敲这敲敲那,缺乏目的性。于是,教师有意识地给予指导,再次让幼儿明确探索要求,要求他们先听音乐,想想应该选择哪种乐器为哪段乐曲伴奏合适。由于幼儿对探索目的明确了,因此,第二次探黍活动时幼儿都能较认真地参与,不时有幼儿跑过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陶澜小朋友说:“我觉得瓷碗适合为第二段伴奏。”张琪晗小朋友说:“我觉得脸盆的声音像鼓,适合给第一、第二段伴奏”,幼儿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每当幼儿提出一种伴奏乐器,我便把它画出来,再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筛选出合适的乐器。
, 百拇医药
    其次,我用生活中的物品为歌曲伴奏。如在打击乐《喜洋洋》的教学中,我采用逐句分析的方法,先让幼儿尝试、比较,再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并说出为什么要选用这种乐器伴奏的原因,然后在边唱、边看图、边比较的过程中为乐曲选择伴奏乐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举一反三,运用迁移的方法,选择生活中的物品为乐曲伴奏。每当幼儿提出一种方案,我们都与幼儿一起尝试,反复比较再确定,并把选定的方案立即写在相应的图上。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在不断的操作中,发现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秘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

    三、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提高音乐学习质量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将音乐学习尽可能地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这对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

    1 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帮助理解歌曲内容。
, 百拇医药
    幼儿音乐教育应从感受入手,让幼儿先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再让幼儿来跟着学,通过边感受边学习,加深理解,因为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就会学得快、学得好。如学习歌曲《办家家》时,让幼儿在扮演角色、自由玩耍中,边玩边唱,幼儿学得愉快,唱得自然、欢快。再如学习歌曲《小猫敲门》,幼儿边感受边学习,并采用实物小猫(在笼子里)边玩边唱的方法,幼儿兴趣极浓,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愉快地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中很快地用自然、连贯好听的声音唱准了曲调和歌词,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从始至终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2 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选择音乐教育内容。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来选择音乐教育内容。对幼儿生活中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情绪表现,通过音乐教育给予正面强化;也可以针对幼儿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音乐教育,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如针对班上幼儿依赖性较强,乱扔玩具的行为,我选取了《别说我小》、《爱劳动》等题材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让幼儿通过与成人对话,用歌表演、打击乐等喜爱的形式表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激发他们爱劳动的情感。这样的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生活。
, http://www.100md.com
    3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在《别说我小》这个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在班上布置一个大娃娃家,孩子在这个“家”中折被子、扫地、擦桌子等。同时播放《别说我小》这首歌曲。让幼儿在劳动中边玩边反复感受。游戏结束后大部分幼儿已学会演唱。实践证明,结合日常劳动辨别音区的变化,幼儿学得轻松,容易接受。

    在一日生活的不同时段,我们有选择性地播放与活动相关的音乐,如结合角色游戏“娃娃家”播放《办家家》这首歌曲,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歌曲,同时也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结合劳动播放《加油干》的乐曲,让幼儿充分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快乐的韵律活动促使幼儿注意倾听音乐,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这使幼儿获得的音乐表象更加丰富,同时培养了幼儿对多种性质音乐的初步概念。

    综上所述,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生活化,而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化离不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离不开教师的实验和总结。愿更多的同行加入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课题研究中来!, http://www.100md.com(陈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