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活泼地成长
50年代初,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座落在长江边芜湖市的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挑选了部分学生做兼学音美两科的尝试,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成了地道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想不到却为我这辈子研究幼儿艺术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借“大家谈”这个平台和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就幼儿艺术教育谈谈我近些年来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幼儿园实施艺术教育的目的。它不是为了让幼儿把音乐或美术当做未来的职业,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感受与欣赏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与艺术中的美,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去表现,并发展自己的禀赋与艺术创作才能,使其全面发展,成人后能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
围绕这个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教师、家长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孩子在艺术方面的所长,要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比如说有一次,我在校园里看见几个幼儿在玩泥沙,其中一个小女孩专注地在搓泥团,还把搓好的泥团在沙里滚一下,让泥团沾满小沙粒,再整齐的摆放在一个鞋盒盖里,嘴里还不时在说些什么。我问她在做什么,她有些抱怨地瞥了我一眼说:“爷爷,你连这个都没看出来,这是‘油炸麻团’,你看,这么多芝麻可香了,要不要尝一个!”看!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是多么丰富,材料的使用又是那样具有创意。虽时隔多年,但她那种欣赏自己杰作时的开心、天真的模样至今令我难忘。
我们对孩子们在游戏与艺术活动中表现出的这种创造精神是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不是训斥他们弄脏了衣物、搞乱了环境、不讲卫生等等。听说,有人在对幼儿用旧报纸等材料在短时间内设计并表演时装秀的活动评价时,用“丐帮打扮”等贬意词语,这大概有悖于幼儿教育评价的原则。
我认为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不论是绘画、手工、废旧材料制作或是表演舞蹈、演唱歌曲等等,成人不应该用对与错或好与坏去评价,只要孩子们认真尽力去做了,全身心的把感情投入其中了,那就是成功的,我们就应当给予赞赏与鼓励,因为,每个孩子的领会与表现角度不可能是一样的,他们也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张扬个性才有可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
其次,是要认真审视艺术教育的内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价值的教材与教法应当引进与借鉴,但主线应根植于中华文化艺术这一深厚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学会从我国民间艺术中去汲取更多的营养,从民间艺术宝库中去选择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资源,积极进行再创作,变为园本教材,让我们的孩子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
艺术是离不开欣赏这一重要内容的。大多数艺术作品是有具体形象,是可视、可听、可触摸或可玩的,让孩子们欣赏它们,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的。通过欣赏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具有感受美的能力,这其中先要教会幼儿会发现美。有人说,世界上不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此,幼儿园的室内外装饰、活动区的布置、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等均应为孩子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的熏陶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他们身边美好的人、事、物,并教会幼儿去感悟艺术中的美。感悟非朝夕之功,是要有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因此,从小班开始就应有艺术欣赏教育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扩展艺术领域中各门类、各层面的作品。要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为孩子们与大师“直接对话”提供机会,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积累其感情经验,进一步去激发其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情趣。
当然,要能顺利地进行艺术欣赏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与业务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如教师先要能“读懂”一些艺术作品,把握主题思想等,才能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去欣赏,去学习,否则会误人子弟。有一次我在批阅一所幼儿园送来的教师命题音乐活动设计——教唱新歌《小树叶》时(附歌词:1.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向那里?心里可害怕?2.小树叶沙沙沙,好象勇敢地说话: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有的教师将这么一首反映植物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曲调轻快,抒情味较浓的由16小节4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幼儿歌曲分析为“小树叶在低声的哽咽”,“它是悲伤的”;有的要求幼儿在学唱要表现出“秋风吹来小树叶感到很孤独”,“小树叶心里非常害怕”的样子;有的在设问中提出“小树叶为什么害怕离开妈妈?”……十几份活动设计中只有一份分析是到位的。如果拿这些教案去施教,其导向后果不言自明了。
再次,是教学技能技巧问题。幼儿在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否则孩子自己也会感到不满足。但不能只搞纯技能技巧训练,就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与技法训练而言,偏重哪方面就与同孩子在成长中偏食一般,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技能技法应是创造力的载体,技巧的训练过程也就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二者的发展应是齐头并进的。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它包括教学活动内容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与活动过程以及指导方法的创新等等。限于篇幅,有机会再谈。
愿孩子们在老师、家长、成人们的关心与正确引导下,在美的熏陶中学会区别美与丑、善与恶、诚实与虚伪,在和谐的社会中健康活泼地成长。(许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