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1)
![]() |
![]() |
执笔:王莉 白艳 王晓萍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亦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从1911年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r Blener首次提出,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利奥·肯纳(Leo Kanner)命名为“婴幼儿孤独症”,一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所关注。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诊断出中国首例孤独症儿童,首先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关注。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纳入培智学校的科研领域。以后逐渐在教育界、康复界、心理学界引发了对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性探讨和研究。
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2001年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来自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但国内对儿童孤独症的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全国性的专项普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从事训练辅导的专业人员不足3000人。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对弱智、听障儿童如何实施“融合保教”问题进行过研究。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3~6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干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94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儿童与健康》编辑部联系。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