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9年第11期
编号:11877723
“大带小”活动中教师的干预和指导方法(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日 《儿童与健康》 2009年第11期
     一、问题的提出

    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一书对幼儿园“大带小”活动的意义有着精辟的论述:“完美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与异龄伙伴的交往。而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会使幼儿的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

    我认为,在“大带小”课题研究中,教师是诸多因素中的关键,因为,虽然是“大带小”,但毕竟都是孩子,一定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与矛盾:另外,由于孩子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现象,需要老师介入指导、帮助、协调。那么,老师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干预、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活动的实效?这是个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对象:选取我园大一班44名幼儿与小一班结成对子开展活动,以各班活动的直接指导老师作为实验对象行进研究。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三)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系统地学习如何观察、做记录,以课题方案为指导,制定出活动的计划、步骤。

    第二阶段:与小一班结成对子,平均每两周进行一次“大带小”活动,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及老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事后作认真的分析与反思。

    第三阶段:在学期中,根据需要和课题组改进的方案及时调整改进,共同商讨组织好活动;总结讨论活动成功或是失败的原因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