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152724
诗歌“摇篮”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同课异构”就是指大家面对统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构思、施教,相互观摩并开展比较性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教研活动。其流程一般为:确定内容——研究教材及分析教材——幼儿情况分析——组内研讨教案——现场教学——比较性反思。作为一种集体教研的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活动设计打开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引发了思想碰撞,比较性反思激发教师对现场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大班诗歌《摇篮》两轮教研活动为例,试从多种教学设计的差异性透视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第一轮教研活动

    在第一轮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

    A教师:活动开始,以诗歌中四位宝宝“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导入,先引导幼儿观看屏幕画面(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在问问答答中对摇篮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提问“还有好多宝宝也想要睡觉,他们是谁呢?他们的摇篮在哪里?”然后出示图片(星空、海浪、花园、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想像他们在哪儿睡觉?谁是他们的摇篮?活动过程中教师先轻声诵读,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再配以动态优美的画面给幼儿一个恰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段朗读时,教师配上轻柔的摇篮曲,一下子就给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意境,激发了兴趣,孩子们自然而然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创编环节中,这位教师请幼儿欣赏小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哪只小动物(小鸟、小羊、青蛙等),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创编诗歌。于是“提供具体的图片和动物,是否限制一部分幼儿的思维”成了我们分析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B教师:出示一个可爱的“布娃娃”导入活动,用动作(边哼摇篮曲边摇宝宝睡觉)帮助幼儿感知摇篮的用途后,将诗歌的最后一段提到开始部分,也就是从幼儿感受最亲切的妈妈入手,引出课题。因为妈妈和宝宝是主题的升华,会唤起幼儿对妈妈的爱,点出了诗歌的情感部分。活动过程教师着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幼儿互相讨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92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儿童与健康》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