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实践(1)
![]() |
![]() |
教师驾驭课堂的法宝是什么呢?教师言语的有效运用就是一个神奇的指挥棒,可在课堂教学中指挥出美妙的课堂音乐。教师的言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幼儿,教师只有加强课堂言语的学习与锤炼,才能让课堂美妙起来、有效起来。只有让幼儿感受到美,他们才能主动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言语运用是决定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我们课题组首先对教师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言语的运用做了探寻和思考。
一、课堂观察的前奏曲
1 确定课堂观察的对象和活动内容
前奏曲是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兴演奏一小段,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准备过程就是演奏前的引子一样,引出正式的观察活动。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进行课堂观察中,另一个是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师言语的运用情况。我们课题组确定的活动内容是中班科学活动《不怕水的船》,确定了执教教师是新教师吴老师,这也是对年轻教师的一种锻炼和对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一次提高。我们选择中四班的12位幼儿进行观察,进行观察的教师是中班组的6位教师,观察的老师是二人一组,一位老师从幼儿中选定两位进行跟踪观察,教师的言语运用得有效、低效或无效直接能从幼儿的表现体现出来,记录教师言语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幼儿的反应情况我们运用了“田野记录表”(附表1)这是“点”的记录形式:另一位观察老师就是对教师言语的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这是“面”的记录形式,我们用了“课堂观察记录量表(教师言语运用)(附表2)。三组观察教师再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记录的幼儿反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执教教师的这些言语在本次课堂活动中是否有效。
2 设计课堂观察的量表
记录表的设计是进行课堂观察的保障,直接体现了课堂观察活动中执教教师在言语运用上的表现,也是进行数据分析的第一手真实资料。在进行课堂观察教师言语运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前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堂观察记录量表(教师言语运用)”,从表中看出我们就用三种行为类型:有效语言、低效语言和无效语言,从这三个类型再细化到教师教学活动中言语运用的具体类型和具体的表现,便于记录者进行记录。在设计中我们也逐步进行了修改,本着以观察者易懂、易记录的形式呈现。“田野记录表”是我们借鉴别的幼儿园观察记录方式,重点是把观察到的细节和幼儿的互动情况亮点进行记录,在分析情况时就能从不同方面来衡量执教教师在言语运用上的问题。
二、课堂观察的主旋律
1 和谐统一的旋律
一首吸引人的曲子总是有它和谐的主旋律,主旋律的把握就是抓住了精髓,让欣赏者陶醉其中。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中也有它的主旋律,观察者用眼去观察现象,用心来进行分析,得出这个共同点就是同谱的一段主旋律。在进行课堂观察中我们是以每人记录,二人一组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观察结束后我们进行观察的每位老师结合观察记录量表中的情况进行了数量的计算,我们经过核对、汇总、整理,形成了柱形统计图(如下),同时进行分析与交流。
本次观察活动,我们共捕捉到教师的语言运用为40次,主要表现为一些提问和对幼儿的评价,根据教师课堂行为观察和幼儿的课堂反应的记录统计,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的有效语言为25次,占了言语运用的63%,低效语言为9次占了23%,无效语言为6次占了14%。从进行本次课堂观察的教师评述中我们得到一个统一的旋律就是执教教师有效言语的运用明显高于无效言语的运用和低效言语的运用,说明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执教教师在言语运用上是有效的。
(1)提醒型语言,提在“明”
在本次《不怕水的船》活动中执教教师用到的提醒型语句的时候是比较准确和规范的,语言的表达是清楚而明确的。提醒型语言的提出也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因为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他们没有任务的意识,所以提醒型的语句即可以保证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又可以让幼儿带有自己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任务意识。在进行实验时,教师提醒幼儿说:“不要用手去帮助小船的前进,这样你做的实验就不准确了!”通过教师这么一提醒,幼儿在操作时就能更有效完成任务。教师的提醒型语言不仅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而且使幼儿的实验有一定的导向性。
(2)引发思考性语言,引在“巧”
古人云:“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说明提问归在一个“巧”字。在活动中教师也几次提出了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和语句,如:在导入部分让幼儿猜测问:“你们知道他们谁怕水?谁不怕水呢?”幼儿开始了自己的猜想。他们有的说:“餐巾纸船会沉在水的中间,报纸船会开到边上……。”教师通过运用这种能引发思考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不仅有效的把幼儿的以有经验整合起来还触动了幼儿兴趣点,还能有效的推动幼儿继续向前去探究找答案的动力。
2 对比鲜明的旋律
在一首歌曲里面,不可能整首曲子同一个力度,为了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常常也会出现一些强弱对比强烈的音符,只有在反差对比中才能感受到歌曲的完满。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有效言语和无效言语正好也谱成了一段对比强烈的旋律,这种有反差的旋律更能凸显出教师有效言语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从观察中、从数据上看,执教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言语运用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言语,如教师的口头禅、言语的重复、不紧凑、拖沓、体态言语的习惯性动作多等等现象。
(1)无意语言,无在“多”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有多位老师的观察,很自然地使年轻的执教者有了一定的紧张程度,所以有些低效语言也是不由自主的出现。这样就会显得活动有些不紧凑。无效的语言多为一些口头禅,在教学过程中,在向幼儿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幼儿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就误认为幼儿不会独立思考。于是简单地问:“是不是”或“以讲代思”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执教教师习惯性地以“是不是啊?”的口头禅来让幼儿重复刚才说过的答案,不仅使语言显得罗嗦,同时封闭性的问题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幼儿科学性发散性思维的建立。
(2)过易过难,过在“讲”
教师教学不是以教师的教开始而是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以及从原有经验滋生出一些问题出发,然后以此为基点,是教学基于幼儿的困难之上,最后以问题的方式把幼儿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落实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教师如果遵循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话,势必会给幼儿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教师言语中包含了一些过难或者过易的语句,使得幼儿感觉似懂非懂。如在介绍记录表的时候,执教教师就实验的表格特别介绍了一番,其实拥有了小科学家工作室经验的幼儿可以直接让他们来说说怎么样来记录,教师只需要提醒一下即可,不用自己逐一介绍。同样记录时要求每位(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