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203674
对幼儿主主体性的点滴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儿童与健康》 2012年第3期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途径,也是幼儿素质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必备条件。

    然而,在当前学前教育中,教师把儿童当成工作的对象、完成任务的工具,家长把儿童看作“小大人”,在“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儿童的“主体性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其中以以下三方面最集中、最具代表性:

    第一、学习和思维刻板,缺乏创造性。学龄前儿童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大多是按父母或老师教过的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展开,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学习上的刻板主要表现在要跟老师一模一样。曾问过几位小朋友:“你们认为画得最好的画是怎么样的?”回答都是:“跟老师画的画一样就是最好的”。学习的刻板和固定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第二、畏惧教师权威,缺乏主动性。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机械地、填鸭式地教,幼儿机械地、被动地听,绝对服从地接受练习和记忆。由于教师以追求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一节课非要教会幼儿某些预想的知识;幼儿则相信和畏惧教师的权威,在教学活动中不会自己思考,在游戏中不会也不敢自己动手探索,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第三、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缺乏独立性。传统的幼儿教育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对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开发上面,忽视了对其社会性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加之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个共同误区就是对孩子的过度服务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