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药文化 建设中医药大省 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1)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走进甘肃,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
“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
由中宣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2个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甘肃启动仪式暨兰州市活动前不久在甘肃省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
宣传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通过在兰州市范围举办大规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加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据介绍,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将举行中医大篷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向甘肃省赠送中医药图书、医疗物资和科普宣传资料;并组织“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签名,以及中医药专家义诊、常见中药饮片真假鉴别、文体表演等活动。活动启动后,“中医中药中国行大篷车”还开赴全省开展送技术、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临甘肃调研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活动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亲临甘肃省考察调研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
活动期间,王国强一行在甘肃省副省长咸辉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中医学校、省中医院,实地了解这些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并看望了甘肃省百岁名中医李少波。在此期间,王国强充分肯定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同时,对甘肃省的中医药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王国强副部长指出,各级卫生部门要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和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医疗卫生改革结合起来,抓住改革机遇,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科研工作。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甘肃是中药产业大省,要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争取把甘肃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群众乐于看中医、吃中药;要加强中医药政策研究,进一步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
源远流长的甘肃中医药文化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代名医辈出。几千年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有效方药,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伏羲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医祖岐伯
岐伯,北地(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为黄帝臣,主管医药。他和黄帝共同完成了流传最久的医典《黄帝内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对中华医学的贡献最大,由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甘肃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他的针灸术现在被140多个国家所采用,享誉海内外,因而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敦煌医学
189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近五万卷书籍,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其中医经10余卷,针灸6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藏医4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新集备急灸经》、《新修本草》等,这些古医籍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大量的医学内容,被学术界称为敦煌医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
中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共3批。第一批是《仪礼》简;第二批是王杖诏书会简;第三批是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旱滩坡汉墓,共92枚。内容是当时抄录的验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科,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
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有中药材1527种,种植面积达246.4万亩。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尤其是地产的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70%~95%。
发展中的中医药事业
建国以来,甘肃省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进了医院,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两年以上人员200多人等。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医药受到了歧视、排斥和打击,截至1977年底,中医药机构仅有5所,中医床位1000多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100张,中医药人员只有8700人,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严重,发展举步维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1978]56号文件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全省从社会上招收中医药人员200余人,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成立并招生。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基础上,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全省在中医药工作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 百拇医药(徐晓丹)
“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
由中宣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2个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甘肃启动仪式暨兰州市活动前不久在甘肃省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
宣传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通过在兰州市范围举办大规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加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据介绍,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将举行中医大篷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向甘肃省赠送中医药图书、医疗物资和科普宣传资料;并组织“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签名,以及中医药专家义诊、常见中药饮片真假鉴别、文体表演等活动。活动启动后,“中医中药中国行大篷车”还开赴全省开展送技术、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临甘肃调研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活动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亲临甘肃省考察调研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
活动期间,王国强一行在甘肃省副省长咸辉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中医学校、省中医院,实地了解这些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并看望了甘肃省百岁名中医李少波。在此期间,王国强充分肯定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同时,对甘肃省的中医药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王国强副部长指出,各级卫生部门要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和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医疗卫生改革结合起来,抓住改革机遇,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科研工作。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甘肃是中药产业大省,要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争取把甘肃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群众乐于看中医、吃中药;要加强中医药政策研究,进一步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
源远流长的甘肃中医药文化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代名医辈出。几千年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有效方药,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伏羲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医祖岐伯
岐伯,北地(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为黄帝臣,主管医药。他和黄帝共同完成了流传最久的医典《黄帝内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对中华医学的贡献最大,由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甘肃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他的针灸术现在被140多个国家所采用,享誉海内外,因而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敦煌医学
189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近五万卷书籍,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其中医经10余卷,针灸6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藏医4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新集备急灸经》、《新修本草》等,这些古医籍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大量的医学内容,被学术界称为敦煌医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
中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共3批。第一批是《仪礼》简;第二批是王杖诏书会简;第三批是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旱滩坡汉墓,共92枚。内容是当时抄录的验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科,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
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有中药材1527种,种植面积达246.4万亩。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尤其是地产的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70%~95%。
发展中的中医药事业
建国以来,甘肃省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进了医院,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两年以上人员200多人等。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医药受到了歧视、排斥和打击,截至1977年底,中医药机构仅有5所,中医床位1000多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100张,中医药人员只有8700人,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严重,发展举步维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1978]56号文件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全省从社会上招收中医药人员200余人,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成立并招生。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基础上,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全省在中医药工作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 百拇医药(徐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