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3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679764
卫生信息化的有效提速(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健康大视野2013年第21期
     10月14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加强医院、医疗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尽快实现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可以预见,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再次进入加速模式。

    其实,早在2010年国家出台卫生信息总体规划“3521”之后,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就已进入加速期,省级平台、地市平台、区县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等,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进入2013年,卫生信息化建设依然热热闹闹,人口健康信息化总体框架也已轮廓清晰。

    建设理念与模式有偏差

    除卫生行业特殊性外,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建设理念与模式上的偏差。以IT技术和专业领域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其前进方向上的阻碍。

    纵向信息系统建设导致了众多“烟囱”与“孤岛”。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等的建设,虽然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原本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上沟通更为复杂,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其实,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前,信息孤岛已经存在。目前的状况是,站在本区域的角度看,本区域的信息孤岛减少了;但站在上级部门(更大的区域)看,却看到了一个个更大的“孤岛”。

    缺少顶层设计。部分地区在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时,未进行顶层设计,匆匆上马,仅打通了试点机构的信息孤岛。因为缺少整体规划导致后续项目延续性较差,往往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是在不同地点“挖井”,而不是在同一个地点将井挖得更深。

    现行标准规范覆盖面不够。目前,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标准的建立,导致众多信息系统分别制定各自标准,却没有国家权威统一的卫生信息标准。同时,缺少需求分析理论方法,仅以项目和IT为驱动,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作为业务应用发展的组成部分而提出,缺乏整体规划。

    要打通信息孤岛必须标准先行。然而,目前国家尽管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但规范的覆盖面还不够。很多卫生业务条线的标准还处于制定之中,很多业务工作没有国家统一规范和要求,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制约了相关条线系统与区域卫生平台的整合。另外,标准的执行缺少测评环节,导致在各地执行走样,当需要将相同名称且都号称“遵循国家标准”的两个系统对接时,便会遇到障碍。

    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是复杂的、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往往不足,也是导致目前信息孤岛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涉及到卫生管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专业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制约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缺少共享标准。目前国家的卫生信息标准,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对业务流程、数据标准有要求,但少有提及哪些应该共享,这就导致各地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推进时没有参照物,摸石头过河。

    卫生机构担忧信息透明。区域卫生信息化让很多卫生业务变得透明,如果完全共享,就会暴露机构内部的管理漏洞和灰色链条,这样就导致很多机构,尽管共享了部分信息,但都是一些非核心业务数据或不完整的核心业务数据,无法满足监管需要。

    利益平衡受威胁。目前很多地方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仅仅是要求医疗机构去按照命令执行,很少为医疗机构提供便利或服务,不能通过卫生信息化单纯放大“管理”而忽视“服务”。

    管理脱节。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方便业务经办、提升管理水平、给百姓带来实惠,但光靠卫生信息化本身往往无法达到目的,还需要管理措施的配套。如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了,但重复的检查、检验还在做,患者的医疗负担没有减轻。因此,只有类似“同级及上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这样的管理制度配套推出,才能真正保障信息化的效益最大化。

    以省为单位统筹推进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机构,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需求、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3521工程”(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框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落地实现,鉴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省为单位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

    和银行系统不同,卫生部门不是垂直管理,而是各级政府都要管,卫生行政部门只是进行行业指导,负责制定行业标准,不能决定各级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况且,目前顶层设计中还有很多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各省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很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要直接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信息平台难度太大。另外,一旦全国健康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即时更新,就意味着所有联通网络的地方都能够向这个大数据平台输送数据,那么谁来维护这个系统,谁来把关,确保所有数据的真实和安全?

    对于省一级层面来说,掌握省内疾病发病率是有意义的。一个区域的核心就诊量发生在省内,医疗数据的分析相对准确,同时信息化建设也可以推动区域人群健康管理和医院管理水平。同时,省级卫生信息管理部门相对完善、人员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对较高,从省级层面制定标准规范,可以有效遏制以地市为单位建设的各自为政。另外,很多业务管理规范的制定都是以省为单位下发,要实现管理和信息化的配套,在省级层面推行要比在地市顺畅很多。

    有效减少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可从这里努力:1.规划先行,顶层设计在先,信息化建设在后,做到由规划导出项目,由项目完善规划,形成良性循环,杜绝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工。2.加强标准规范建设。除了制定功能规范、技术规范、数据规范,更要明确共享规范、测评标准,做到标准规范有制定、有管理、有评测,使之能够真正落地,对信息化建设形成强力支撑。3.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做好管理制度的配套。4.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只有持续投入才能解决更多问题,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杨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