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2-0-01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收集的2015年1月-2017年7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95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6例(37.89%),女性患者59例(62.11%);ADR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与所查文献报道一致[2];ADR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60岁以上患者占38.95%)。见表1。
2.2 ADR涉及药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导致ADR的药物共涉及46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比例最高,占50.53%。见表2。
2.3 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
95例ADR损害多个系统器官,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占33.33%,其次为消化系统,占21.61%。见表3。
, http://www.100md.com
2.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ADR易发于静脉注射给药,占74.74%。见表4。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37例,占38.95%;女性患者ADR59例,占62.11%,且高于男性。
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原因分析:(1)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老化及生理功能的减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易在体内发生蓄积;(2)老年患者一般合并多种其他慢性病,联合用药现象较为普遍[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药物监测的重点,临床治疗时应针对疾病慎重选择药物,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做到个体化给药。女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身体耐受性差、敏感性高、体内药物分布特点有关[4]。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时,需要格外重视所用药品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警惕药品的特殊影响,避免发生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3.2 ADR与药物种类
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菌藥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由于抗菌药物品种及规格日益增多,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数量也随之增加,究其原因,与临床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多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经验疗法,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此外,由于细菌耐药性的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也随之增加,使用指征也逐渐放宽,药物的其他药理作用也被忽视,从而使ADR发生的概率增加[5]。因此,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患者的适应证、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3 ADR与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
从表3中可以看出ADR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疹、荨麻疹、局部红肿;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胃烧灼感、口苦、口干、便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反应表现较为直观,容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发现和诊断,因此,此类ADR报告例数较多,且经及时处理后一般恢复良好。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一些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ADR,在发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同时,应注意其他器官和系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尤其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进行重点监测。
, http://www.100md.com
3.4 ADR与给药途径
从表4中可以看出静脉给药容易引起ADR。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未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物本身的性质会对血管有直接的刺激,药物的浓度、pH、给药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ADR的发生。因此,患者用药时应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为主。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提高医师诊疗及合理用药水平。药师应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加大对ADR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护士在给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可以向患者进行ADR相关知识的普及,并嘱咐患者有何不适及时告知护士,充分发挥护士在ADR监测中的优势,提升ADR监测工作的效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乔逸.我院2012-2015年9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1):34-36。
陈奕伸.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4):1307-1310。
邵丹.70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调查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123-126。
马瑞芳.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2):259-262。
杨欢.2015年我院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153-158。, 百拇医药(刘蕾 王欢)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收集的2015年1月-2017年7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95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6例(37.89%),女性患者59例(62.11%);ADR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与所查文献报道一致[2];ADR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60岁以上患者占38.95%)。见表1。
2.2 ADR涉及药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导致ADR的药物共涉及46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比例最高,占50.53%。见表2。
2.3 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
95例ADR损害多个系统器官,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占33.33%,其次为消化系统,占21.61%。见表3。
, http://www.100md.com
2.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ADR易发于静脉注射给药,占74.74%。见表4。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37例,占38.95%;女性患者ADR59例,占62.11%,且高于男性。
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原因分析:(1)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老化及生理功能的减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易在体内发生蓄积;(2)老年患者一般合并多种其他慢性病,联合用药现象较为普遍[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药物监测的重点,临床治疗时应针对疾病慎重选择药物,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做到个体化给药。女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身体耐受性差、敏感性高、体内药物分布特点有关[4]。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时,需要格外重视所用药品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警惕药品的特殊影响,避免发生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3.2 ADR与药物种类
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菌藥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由于抗菌药物品种及规格日益增多,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数量也随之增加,究其原因,与临床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多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经验疗法,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此外,由于细菌耐药性的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也随之增加,使用指征也逐渐放宽,药物的其他药理作用也被忽视,从而使ADR发生的概率增加[5]。因此,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患者的适应证、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3 ADR与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
从表3中可以看出ADR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疹、荨麻疹、局部红肿;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胃烧灼感、口苦、口干、便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反应表现较为直观,容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发现和诊断,因此,此类ADR报告例数较多,且经及时处理后一般恢复良好。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一些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ADR,在发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同时,应注意其他器官和系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尤其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进行重点监测。
, http://www.100md.com
3.4 ADR与给药途径
从表4中可以看出静脉给药容易引起ADR。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未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物本身的性质会对血管有直接的刺激,药物的浓度、pH、给药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ADR的发生。因此,患者用药时应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为主。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提高医师诊疗及合理用药水平。药师应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加大对ADR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护士在给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可以向患者进行ADR相关知识的普及,并嘱咐患者有何不适及时告知护士,充分发挥护士在ADR监测中的优势,提升ADR监测工作的效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乔逸.我院2012-2015年9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1):34-36。
陈奕伸.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4):1307-1310。
邵丹.70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调查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123-126。
马瑞芳.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2):259-262。
杨欢.2015年我院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153-158。, 百拇医药(刘蕾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