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1)
【摘 要】
目的:对比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78例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入组,回顾性分析,评价MRA、CTA诊断效用。结果:检出颅内动脉瘤50例,检出动脉瘤63个,位置以及大小如下,颈内动脉占比最高,其次为后交通动脉,从大小来看,<5mm占比最高,其次为5~10mm。从病例诊断效用来看,MRA、CT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压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的灵敏度76.19%(48/63),MRA的灵敏度93.65%(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者均为直径<5mm的动脉瘤。63个动脉瘤,其中CTA、MRA都检出的动脉瘤48个,DSA、CTA、MRA诊断<5mm、5~10mm、>10mm的瘤体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都有一定的价值,需要根据需求合适的检查技术。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MR血管造影;CT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200-0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发生率约为3.6%~6.0%,绝大多数终身未发病,也未能被诊断[1]。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血管造影创伤较大,甚至可能引起脑血栓形成。CT血管成像技术成熟,具有放射性。MR血管造影是一种新的无创血管成像方法,检查时间短、重复性好,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也有报道显示其对血管的成像效果并不如CT血管造影理想,同时存在许多禁忌症。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78例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入组,对比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78例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入组,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66.28±8.6)岁。症状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26例,头晕/头痛41例,肢体乏力13例,眼睑下垂12例。纳入标准:①最终进行DSA血管造影、手术确诊;②都进行了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检查,且间隔时间不超过72h,两项诊断间隔期间未出现剧烈的病情变化,如动脉瘤破裂;③临床资料完整,影像学检查资料可供阅读。
1.2 方法
1.2.1 MR血管造影
儀器选择Philips 1.5T Achieva MR扫描仪,检查前确认无幽闭恐惧症等禁忌症,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头颈联合线圈,固定头部。冠状面透视触发+3D FLASH扫描,重复采集信号3次。完全蒙片采集后,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Gd-DTPA0.2mmol/kg(25~30ml),流速3ml/s,采用15ml生理盐水冲管,以提升造影剂的性能。同时启动采集,自动触发3D FLASH。参数TR3.01ms,TE1.03ms,FA 25°,FOV16cm×22cm,矩阵141×256,层厚1.1mm。常规T2WI、T1WI横断面扫描,部分联合冠状位。图像后处理采用配备的工作站,取动脉期原始图像,进行MIP、VR、MPR重建
1.2.2 CTA检查
CTA检查差异64排或256排多层螺旋CT机。以64排多层螺旋CT机为例,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层厚0.75mm,重建间隔0.40mm,层厚5mm,层间距5mm。仰卧位头先入,以听眦为基线,平行于基线进行横断位扫描,平扫。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碘化对比剂50~100ml,速率3.5ml/s,延迟时间16~28s。
1.3 观察指标
以DSA、手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2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CTA、MRA资料,评价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及其位置,动脉瘤的直径。
1.4 疗效判定
DSA检查的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动脉瘤的个数,各个颅内动脉瘤、各种直径的动脉瘤对CTA、MRA检出的影响,三种技术都检出的动脉瘤的直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服从正态分布,比较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效用指标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检出基本情况
78例对象,其中检出颅内动脉瘤50例,检出动脉瘤63个,位置以及大小如下,颈内动脉占比最高,其次为后交通动脉,从大小来看,<5mm占比最高,其次为5~10mm。
2.2 诊断效用对比
50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28例非颅内动脉瘤。从病例诊断效用来看,MRA、CT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压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情况来看,63个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76.19%(48/63),MRA的灵敏度93.65%(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漏诊者均为直径<5mm的动脉瘤。
2.3 瘤体最大径
63个动脉瘤,其中CTA、MRA都检出的动脉瘤48个,DSA、CTA、MRA诊断<5mm、5~10mm、>10mm的瘤体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血管分叉部,特别是脑基底的血管分叉处,约80%~85%位于前循环,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位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等处,占60%~70%。动脉瘤诊断需要尽可能的发现更多的动脉瘤病灶,有报道显示多发约占20%~30%,数量在2-3个多见,极少部分可以达到10数个[2]。, http://www.100md.com(韩文广)
目的:对比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78例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入组,回顾性分析,评价MRA、CTA诊断效用。结果:检出颅内动脉瘤50例,检出动脉瘤63个,位置以及大小如下,颈内动脉占比最高,其次为后交通动脉,从大小来看,<5mm占比最高,其次为5~10mm。从病例诊断效用来看,MRA、CT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压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的灵敏度76.19%(48/63),MRA的灵敏度93.65%(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者均为直径<5mm的动脉瘤。63个动脉瘤,其中CTA、MRA都检出的动脉瘤48个,DSA、CTA、MRA诊断<5mm、5~10mm、>10mm的瘤体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都有一定的价值,需要根据需求合适的检查技术。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MR血管造影;CT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200-0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发生率约为3.6%~6.0%,绝大多数终身未发病,也未能被诊断[1]。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血管造影创伤较大,甚至可能引起脑血栓形成。CT血管成像技术成熟,具有放射性。MR血管造影是一种新的无创血管成像方法,检查时间短、重复性好,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也有报道显示其对血管的成像效果并不如CT血管造影理想,同时存在许多禁忌症。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78例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入组,对比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78例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入组,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66.28±8.6)岁。症状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26例,头晕/头痛41例,肢体乏力13例,眼睑下垂12例。纳入标准:①最终进行DSA血管造影、手术确诊;②都进行了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检查,且间隔时间不超过72h,两项诊断间隔期间未出现剧烈的病情变化,如动脉瘤破裂;③临床资料完整,影像学检查资料可供阅读。
1.2 方法
1.2.1 MR血管造影
儀器选择Philips 1.5T Achieva MR扫描仪,检查前确认无幽闭恐惧症等禁忌症,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头颈联合线圈,固定头部。冠状面透视触发+3D FLASH扫描,重复采集信号3次。完全蒙片采集后,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Gd-DTPA0.2mmol/kg(25~30ml),流速3ml/s,采用15ml生理盐水冲管,以提升造影剂的性能。同时启动采集,自动触发3D FLASH。参数TR3.01ms,TE1.03ms,FA 25°,FOV16cm×22cm,矩阵141×256,层厚1.1mm。常规T2WI、T1WI横断面扫描,部分联合冠状位。图像后处理采用配备的工作站,取动脉期原始图像,进行MIP、VR、MPR重建
1.2.2 CTA检查
CTA检查差异64排或256排多层螺旋CT机。以64排多层螺旋CT机为例,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层厚0.75mm,重建间隔0.40mm,层厚5mm,层间距5mm。仰卧位头先入,以听眦为基线,平行于基线进行横断位扫描,平扫。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碘化对比剂50~100ml,速率3.5ml/s,延迟时间16~28s。
1.3 观察指标
以DSA、手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2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CTA、MRA资料,评价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及其位置,动脉瘤的直径。
1.4 疗效判定
DSA检查的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动脉瘤的个数,各个颅内动脉瘤、各种直径的动脉瘤对CTA、MRA检出的影响,三种技术都检出的动脉瘤的直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服从正态分布,比较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效用指标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检出基本情况
78例对象,其中检出颅内动脉瘤50例,检出动脉瘤63个,位置以及大小如下,颈内动脉占比最高,其次为后交通动脉,从大小来看,<5mm占比最高,其次为5~10mm。
2.2 诊断效用对比
50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28例非颅内动脉瘤。从病例诊断效用来看,MRA、CT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压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情况来看,63个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76.19%(48/63),MRA的灵敏度93.65%(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漏诊者均为直径<5mm的动脉瘤。
2.3 瘤体最大径
63个动脉瘤,其中CTA、MRA都检出的动脉瘤48个,DSA、CTA、MRA诊断<5mm、5~10mm、>10mm的瘤体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血管分叉部,特别是脑基底的血管分叉处,约80%~85%位于前循环,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位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等处,占60%~70%。动脉瘤诊断需要尽可能的发现更多的动脉瘤病灶,有报道显示多发约占20%~30%,数量在2-3个多见,极少部分可以达到10数个[2]。, http://www.100md.com(韩文广)